基于Fe-N-S-C催化剂的PEMFC自增湿膜电极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zid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它将反应物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最后的产物只有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启动快、无污染等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还对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及促进其商业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膜是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催化层中使用的粘结剂是全氟磺酸树脂,它们都能够起到传递质子的作用,都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证其质子传导率,在湿度较低或者干燥条件下,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和全氟磺酸树脂的质子传导能力都会下降。目前一般采用加湿器来实现进气的加湿,从而对膜电极进行增湿,但是这种方法具有成本高、系统能量效率降低、系统结构复杂等缺点,因此,研发自增湿膜电极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Pt-C作为阳极催化剂,实验室自制的Fe-N-S-C非贵金属催化剂作为阴极催化剂制备膜电极,考察膜电极的制备参数和工作参数对非贵金属催化剂膜电极性能的影响,测试了非贵金属催化剂膜电极的耐久性。结果表明,当Fe-N-S-C催化剂载量为2.0 mg cm-2,全氟磺酸树脂与Fe-N-S-C催化剂配比为3:7时,非贵金属催化剂膜电极的电池性能最好;通过测试不同相对湿度工况下的性能,发现该膜电极在低湿度工况下仍然能保持较好的性能,基于此所制备的膜电极具有一定的自增湿能力。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层阴极催化层结构的自增湿膜电极。这种膜电极利用非贵金属催化剂Fe-N-S-C的丰富的孔隙网络来保存阴极反应生成的水,在低湿度工况时通过阴阳极的水的浓度梯度,将阴极的水分从阴极扩散到阳极,从而实现膜电极的自增湿。我们研究了膜电极的制备和工作参数对这种特殊结构的自增湿膜电极的性能的影响,还对其在低湿度工况下的耐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Fe-N-S-C催化剂载量为2.0 mg cm-2,Fe-N-S-C催化层位于Pt-C催化层和气体扩散层之间,膜电极在阴阳极相对湿度为20%,电池温度为70 oC时候的性能最好,且能够在0.5 V下60小时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耐久性测试结果表明双层阴极催化层结构的自增湿膜电极的稳定性要优于单一非贵金属催化剂膜电极。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引发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不断加剧;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具有来源广泛、生产安全及制备简单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属人类健康难题,而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治愈率。荧光药代动力层析成像(Pharmacokinetic 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P-FMT)
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值得深入研究。论文紧密围绕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问题,以乌东煤矿南区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典型工程为研究背
单光子源是许多可扩展量子信息科技中的基础,可用于量子计算机、量子精密测量以及量子保密通讯等方面。金刚石色心是金刚石内杂质与晶格空穴的特定构型组合,是一种可以吸收可
每年因为结冰和结霜问题引发的事故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抗结冰和抗结霜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而目前的机械除冰或者喷洒抗冻剂的方法耗能高、污染环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半导体纳米晶具有荧光发射随尺寸可调、荧光量子效率高等优点,在光电子器件和生物成像等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半导体纳米晶具有较大的表面-体积比,表面原子通常缺乏足够的配位而形成一定的表面态分布,这些表面态对纳米晶的光学性质和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在纳米晶表面包覆第二种半导体材料形成核壳结构,一方面壳层的存在能够较完全的钝化纳米晶表面缺陷、提高纳米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由于温度变化的易于控制性,温敏响应性智能高分子材料可方便地用于各个领域,近些年来广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追捧。温度响应性聚合物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智能材料的发展,
面对飞速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我国正打造三大国际枢纽逐步完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以应对日益紧缺的空域资源和航班时刻快速增长。伴随民航运输量日
主带彗星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轨道位于太阳系小行星带,在近日点会喷气的一类特殊小天体。依据探月中心发布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国际搭载项目公告,我国拟率先对最具代表性的主带
小球藻作为我国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藻类,其在生物能源、食品、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我国小球藻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循环利用几次后的培养液会迅速老化从而对藻生长产生明显抑制。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老化液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小球藻培养液在循环培养过程中累积的生长抑制物主要成分,进而研究了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和臭氧氧化技术对老化液中抑制物的去除效果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