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格的翻译。重塑原文风格是无数文学译者的不懈追求和艰巨挑战,同时也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文学作品风格再现的研究多注重于单译本研究或是不同译者译本的对比研究,而甚少关注同一译者对同一文学作品重译过程中的风格变化与风格再现研究。基于其《老人与海》1957年译本,余光中于2010年出版重译本,为该话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余光中1957年和2010年的《老人与海》译本为例展开对比研究,旨在探索两个译本对原文风格的翻译,并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重译本是否在风格上更为贴近原文本。作为风格再现的个案研究,本文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原文本和两个译本的风格。基于杰弗里·利奇和米克·肖特的文体分析体系,从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层面解析原文风格。借助英语语言分析软件Wordsmith和Python,再结合对比与描述性分析方法,得出《老人与海》原文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三个层面的风格特征表现为词汇简单,口语化,人称代词和西班牙语词汇的变异,句式简洁,句式内部变异以及大量修辞方法的使用。本文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对上述风格特征的处理,发现余光中2010年的重译本更加注重风格在情感表达,"硬汉"形象塑造和主题深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贴近地再现了原文风格。具体而言,在词汇层面:通过删除旧译本中过于书面、古语的表达,代之以简单、平实的词汇,删除冗余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采用口语表达,注重原文中对话、独白和思想中情感的再现使语言更加口语化;同时改进一些西班牙语词汇的翻译使其更能体现老人的内心情感。在语法层面:句式简洁这一风格特征主要通过句子结构调整和冗余词删减来实现;句式变异中的长句的翻译注重突出句子的着重点,再现句式的张力,强调句子的内涵和句中的情感表达。此外,在修辞层面,注重修辞手法中认知状态和认知效果的重塑。然而,重译本在人称代词变异和大部分西班牙语单词的处理上依旧存在局限,有待日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