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股东至上理论”一直牢牢地占据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股东至上理论认为,股东拥有企业,而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真正拥有企业的应该是其利益相关者。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们认为,企业不能被认为是股东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被包括股东在内的全体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拥有。尽管股东至上理论至今仍然占据着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最近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现实企业的有力工具。因此,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分歧和差异,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论文通过主流企业理论的梳理和剖析,指出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和分配组织租金的经济组织,而组织租金的分配将直接影响团队成员在经营活动中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组织租金的大小,因而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闭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专用性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专用性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通用性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通用性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等四种类型,并按照这四种类型构建了与之适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对通用性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单边治理模式”,专用性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治理模式”,以及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双边治理模式”。 在“双边治理模式”中,分析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特性,指出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不可替代性、边际生产力高的特性,现有专市场治理模式和权威治理模式不适用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治理,只有双边治理才是唯一符合专用性人力资本特点的治理模式;构建了专用性物质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与分配组织租金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双边治理模式”能够带来更多的组织资金;并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性进行了验证,证实了理论模型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