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股东至上理论”一直牢牢地占据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股东至上理论认为,股东拥有企业,而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真正拥有企业的应该是其利益相关者。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们认为,企业不能被认为是股东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被包括股东在内的全体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拥有。尽管股东至上理论至今仍然占据着企业理论的主流地位,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最近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现实企业的有力工具。因此,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企业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分歧和差异,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论文通过主流企业理论的梳理和剖析,指出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和分配组织租金的经济组织,而组织租金的分配将直接影响团队成员在经营活动中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组织租金的大小,因而组织租金的创造和分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闭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专用性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专用性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通用性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通用性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等四种类型,并按照这四种类型构建了与之适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对通用性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单边治理模式”,专用性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治理模式”,以及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双边治理模式”。  在“双边治理模式”中,分析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特性,指出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不可替代性、边际生产力高的特性,现有专市场治理模式和权威治理模式不适用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治理,只有双边治理才是唯一符合专用性人力资本特点的治理模式;构建了专用性物质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与分配组织租金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双边治理模式”能够带来更多的组织资金;并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性进行了验证,证实了理论模型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重点是人才的竞争。专业技术人员是能源企业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人力资源,在能源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不仅能提升能源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的水平,而且是企业吸引人才、保留核心技术人员,发挥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一套适应企业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是能源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Y能源集团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仅仅凭借自身的努力已经无法长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与上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在汽车行业不断进行全
如何创造高绩效,持续保持高绩效,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面临的最现实、最重大的课题。绩效管理作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员工绩效的改善和企业的长足发展。文章首先对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下简称湖南网通)绩效考核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网通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设计。然后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者、部
Gartner Group曾预测协同商务将成为下一轮商务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期望协同商务的引入能够改进业务流程,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幅增加收益等。近年来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