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化改性棉纤维制品的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染料和重金属离子污染日益严峻,大量的染料和重金属排放使得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吸附法是一种简便、成本低廉、可大规模推广的污染物去除方法。其中,以天然可再生纤维素为基础制备高效吸附材料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本研究以棉织物为骨架,以富含丰富氨基的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为功能活性物质,通过绿色工艺手段制备了氨基化改性的二维柔性吸附制品。首先,对棉织物进行活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氧化,利用自身生成的二醛基,接枝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制备出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氨基化改性棉纤维制品。并探究了选择性氧化工艺和接枝工艺的较优条件,对改性前后的棉织物进行了表征,以染料(刚果红、酸性蓝9)和重金属离子(Pb2+、Cr6+、Cu2+)为对象测试了其吸附性能,并分析了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棉织物成功接枝HBP-NH2制备出氨基化改性棉织物,且对染料和重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氨基化改性棉织物对刚果红、酸性蓝9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48.73mg/g和57.57mg/g,与普通棉织物相比,吸附量提高了 5~10倍;对Pb2+、Cr6+、Cu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 35.75mg/g、22.16mg/g、19.95mg/g,与普通棉织物相比提高了 20~23倍。为了更好的描述氨基化改性棉织物对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本文还研究了吸附材料投加量、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与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相比,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对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拟合效果更好。同时,氨基化改性棉织物对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进行拟合。
其他文献
基于《性别歧视法》(第四版)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翻译实践,笔者撰写完成本翻译项目报告。所选章节内涵美国儿童监护权若干判例,主要展现最高法院在审理儿童监护权案件过程中如何适用有关法律法规。本报告还探讨了案件判决背后的指导原则是否违背美国宪法,是否存在性别歧视以及如何完善使其趋于公平化与合理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于离婚案件中子女监护权的判决问题,尚未具体规定父或母何方行使监护权。然而,
众所周知,DNA是生物系统中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因其具有双螺旋结构且始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具备生物相容性、可编程性和可寻址性等特性,DNA被认为是纳米技术
上升的海平面正不断吞噬岛国领土,使岛国居民面临生存困境。因生存环境恶化而不得不进行迁徙的人被统称为环境难民。作为新的难民种类,环境难民已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
氧化锌(ZnO)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且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紫外吸收、光催化、传感、水净化、抗菌和电池等领域。特别是一维ZnO纳米材料,由于高的长径比和大的
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纤维具有引人注目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航天等领域拥有美好的应用前景。美中不足的是PBO的实际强度与理论值存在较大差距,并且长时间光照会使其力
我国立法上并没有关于证据共通原则的规定,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对当事人权益保护和程序公正的不断重视,证据共通原则已经具备了适用的土壤。证据共通原则之适用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维护诉讼公正,证据共通原则在普通共同诉讼中的适用所体现出的诉讼效率更为明显。但关于普通共同诉讼中证据共通原则的适用,立法层面并未予以规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司法实践中适用较少而且没有统一的适用标准。普通共同诉讼中存在共通的事实,
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到现在,国家汉办每年都会向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派出数以万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随着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一群体也开始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自1994年建立以来,通过多次立法规定,至今已经形成了全面覆盖各个省份多层次运行的模式。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手段之一。自最低工资制度成立以来,学术界对最低工资能否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一直存在争议。在我国,农民工受限于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导致其工资常常处在最低工资的边缘甚至更低水平。近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数量持续增加,占据总体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流向了制造业。在
多孔介质中反应性物质运移的量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其研究成果对地下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和保护及地下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亮
赫斯作为最早将社会主义思想引进德国的哲学家,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正是在与赫斯的对话、批判和否定性关系中逐渐科学化的。对二者之间共产主义思想关系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考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轨迹和脉络。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为切入口,通过分析赫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不同阶段的影响和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