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澹盦,原名陆衍文,字剑寒,号澹盦,别号琼华馆主。1894年(清光绪20年)出生在上海大东门外咸瓜街大王庙衖甘氏木作内廿四间寓所,1980年3月27日在沪离世。陆澹盦在新闻媒介、小说翻译与创作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此,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对陆澹盦及其小说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对陆澹盒的一生进行了分期:青少年时代,陆澹盒就雅爱文艺,听书、欣赏京剧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民立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文坛,编辑《上海》杂志(又名消遣的杂志)。很快他成为《大世界报》的撰稿人,并根据自己在“大世界”的观影体验创作了不少“影戏小说”。从二十年代起,他参与了不少报刊、杂志的编辑活动,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市民通俗文学界颇为活跃的一员。三十年代,陆澹盦和书场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书场创作了大量的弹词作品,深受广大听客的喜爱。从四十年代开始,陆澹盦将其主要的精力由创作转向著述。上海的繁华和人文荟萃为陆澹盒的城市交游提供了基础和凭借,陆澹盒的文化性格体现为积极投身城市交游,好结客、为人慷慨、有侠气。第二章论述陆澹盒的报刊杂志活动。从二十世纪一O年代后期开始,无论是小报、大报副刊还是通俗文学期刊都开始逐渐呈现繁盛的局面。作为近代小说家的一员,陆澹盒与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杂志关系尤为密切。考察陆澹盒与通俗文艺期刊、小报等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明了其作品是在怎样的网络中生成的,考察传播媒介对其作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对陆澹盦参与编辑的小报及期刊的考察,可以看出陆澹盒为中国现代传媒和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审视陆澹盒所参与的多种报刊杂志,我们会发现其共同点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高度的商业策划和商业编辑意识。无论是《大世界报》,还是《新声》杂志,体现的不再是纯粹的士大夫趣味,而是士大夫趣味和市民趣味的融合。而从《新声》到《红杂志》、《红玫瑰》,期刊的定位有由“雅”趋“俗”的趋势,士大夫趣味逐渐淡化,市民趣味趋于加强。第三章论述陆澹盒的翻译小说。陆澹盒的翻译小说中,以“影戏小说”为主,其中又分侦探和爱情两种。“影戏小说”其实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作品,它是在观影体验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对“影戏”的接受的“再创作”,是某种形式的改编。电影对当时的市民而言,无疑是新兴的时尚事物,对作为市民大众中一员的“旧派”文人来说,同样如此。陆澹盦将最新的观影体验译为“影戏小说”,这恰和电影引发的“热潮”相配套,成为流行的时尚,无疑能激起市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陆澹盦对西方“影戏”的翻译,体现了娱乐性的特征。同时,陆澹盦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植入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及世俗人情,“以中化西”,并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第四章论述陆澹盦的创作小说。陆澹盦的小说大至可分为三类:短篇小说、侦探小说“李飞探案”系列、长篇小说《落花流水》。从整体上来看,陆澹盒的小说,艺术独创性相对薄弱,如侦探小说“李飞探案”系列,模仿痕迹太重,体现出学步者的特色。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陆澹盦对西方小说乃至电影表现手法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作为市民通俗小说家对市民社会的积极关注,使得陆澹盒的小说创作既吸收了西方小说的现代因素,也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陆澹盦的小说通常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其小说无论是整体构思、或是情节、结构的安排,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报刊杂志的影响。如《落花流水》之所以成为一部“未完之作”,是和它的连载方式有着密切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