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瓦斯煤体振动增透技术试验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煤层气储量大、煤层气储层渗透率低、煤层气开采利用程度很小、矿井瓦斯灾害事故频发。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不能直接找出突出煤层中瓦斯富集区,但是可以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找出相关的地质构造,从而推断瓦斯富集区的位置。然而物探方法只能找出瓦斯的可能富集区,不能应用于瓦斯抽采工艺。因此提高含瓦斯煤体渗透性、研究更加完善的煤层气开采理论和提高低渗透煤层煤层气产量的措施,对我国煤层气开采及煤矿安全生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高频振动场影响瓦斯渗流和解吸特性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用于对有限体积含瓦斯煤体进行高频振动、促进瓦斯解吸并改变煤体渗透率的瓦斯抽采振动系统。该振动系统以高频振动电机为核心,由激振系统、循环水流降温系统、能量传递系统、吸附解吸测试系统、加压系统、气体供给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本文主要介绍振动增透系统对含瓦斯煤体渗透性、瓦斯解吸量的影响。模拟了煤岩样品的压实、煤层瓦斯气运移、煤与瓦斯突出以及不同振动条件下的煤的渗透性变化、微观结构变化,并探讨不同频率、振幅、振动时间等条件下瓦斯的解吸特征。本文研究了振动场作用下煤体中瓦斯的吸附解吸过程以及煤体的渗透性变化,并对实验过程中伴随的煤岩总压力、瓦斯压力、瓦斯解吸速度、煤体温度及振动参数等参数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煤体瓦斯自由解吸过程中,煤岩总压力和瓦斯压力随时间近似按照负指数规律减小,瓦斯解吸速度随时间按照对数规律减小,但在解吸初期解吸速率存在一个升高过程;煤体瓦斯在放散过程中对深部高应力区的卸载作用或应力释放效应明显强于低应力区;高频振源装置产生的动力激波效应,使煤体内能增加、瓦斯分子动能增加,有利于瓦斯的解吸和运移;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使游离瓦斯体积膨胀,并使煤体中的吸附瓦斯解吸,从而增加了煤体内部的瓦斯压力,促进了瓦斯向煤体外的空间运移。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在高频振动场作用下,瓦斯解吸量显著增加,渗透率也明显增大,能够实现对含瓦斯煤体振动增透解吸的目标。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渗透率K是下降的,而且振动后K的这种下降趋势更明显。瓦斯自由解吸阶段,解吸量与时间曲线的斜率是逐渐降低的,并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每个振动解析过程中,解吸速率是快速降低的,但在解吸初始阶段存在一个明显的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过程。同样在振动促进瓦斯解吸的实验中也发现解吸速率存在这一规律。图41表9参60
其他文献
作为高精度、高效率、优质低耗的先进生产技术,冷挤压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由于冷挤压模具所承受的压力大、模具寿命短,合理的模具结构尤为重要。因此,冷挤压过程的研究和
摘 要:当前,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生产自动化水平逐年提高,先进的生产设备,需要高效的维护手段来保障设备高效稳定运行,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创造效益。本文将对Foxboro I/A Series控制系统在氧化铝生产应用中的基本维护等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Foxboro I/A Series;基本维护;系统备份;系统重装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简称TEM)因对低阻体反应敏感而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磁性大定源TEM以其施工效率高、探测深度大及成本低而成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正在步入一个交通繁杂的老龄化社会,偏瘫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证明,偏瘫患者除了
目前,地面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在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以及工程灾害探测等多个领域,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地面地震勘探技术在解决地下复杂地质问题时
通过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模具CAD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实现筒形件拉深模具设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为目标,开发了筒形件拉深模CAD系统。基于主流三维设
AZ-30598型制动泵是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着收割机的使用性能及行驶安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现结构制动泵的泄漏是影响其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如何防止泄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AZ-30598型制动泵的泄漏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并对制动泵的原来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经在联合收割机上实际应用,基本解决了泄漏问题。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
滚动支承回转进给系统(简称数控转台)是高档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然而目前缺乏一套系统化的数控转台设计流程及方法,影响了数控转台的设计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设计人员经
自从Granger (1981),Engle (1987)首先提出协整概念近二十年来,协整分析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分析的标准工具,两位学者亦因在此领域内的卓越贡献而荣获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