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压含水层中变流量抽水试验井流动力学模型与参数反演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下水资源开发、地下水人工回灌、地下水-地表水水源置换等需求不断增加,对含水层水量水质尤其是承压含水层中水资源保障和地下水保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准确获取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是进行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前提。抽水试验是准确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且对地下水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操作简便且具有明确规范而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环境、水利等相关行业。因此,开展抽水试验理论模型和参数反演方法的研究对于完善和建立井流动力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现有相关研究发现,尽管前人在抽水试验井流动力学理论模型和野外试验的基础上对抽水过程中水位降深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研究,但现有经典模型与试验规范均基于共同的假设:抽水流量是恒定的。然而,在实际野外试验过程中,由于含水层复杂特征、试验设备差异及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时常出现变流量抽水试验现象,现有的经典理论模型难以刻画,亟需构建变流量条件下井流动力学理论模型。尽管现有的变流量理论对流量形式进行了探讨,但对于其诱发因素的影响及野外应用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针对变流量抽水试验这一实际问题,仍有以下科学问题亟需解决:1)考虑含水层特征影响的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现有变流量模型主要对流量变化形式进行了探讨,对可能造成变流量现象的含水层特征如井储、表皮效应、越流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待研究;2)阶梯变流量抽水试验反演含水层及井损参数的方法改进。传统阶梯抽水试验要求在完整井中试验,且阶梯流量逐级递增,以上两点限制了其在野外应用范围,亟需对试验方法改进;3)变流量抽水试验参数解译新方法。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较经典理论模型更为复杂,传统的参数反演方法不再适用,需要提出基于变流量抽水过程的参数反演新方法;此外,经典理论主要针对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储水系数的解译,而高精度的含水层特征刻画还应对含水层中其它特征参数进行定量求解。围绕以上科学问题,本文依托现有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结合野外实际变流量抽水试验案例,构建三种形式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和提出新的参数反演方法,揭示变流量及其诱发因素对水位降深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分别建立了考虑含水层因素影响的线性衰减和指数衰减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提出了变流量过程对水位降深变化影响的定量刻画指标,探究了井储效应、表皮效应、越流对变流量抽水过程水位降深的影响机制。线性衰减和指数衰减变流量抽水试验在抽水初期均会造成水位降深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三段式”波动现象,与定流量抽水试验持续增大的水位降深在初期有显著的差异。此外,考虑井储效应的抽水试验初期水位降深明显小于不考虑井储的情形;不同的表皮特征将对抽水井附近的水位降深起到增大或减小的影响,对远离抽水井的非表皮区域的水位降深影响较小;越流对抽水初期的水位降深无影响,但减小抽水试验后期水位降深大小且使得抽水后期水位趋向稳定状态。(2)针对固化的阶梯流量抽水试验流量形式和完整井的限制条件,本文在传统的试验方法基础上,提出非完整井非线性增长阶梯变流量抽水试验模型。传统阶梯抽水试验要求的连续四个递增的抽水流量以及在完整井中试验,极大的限制了野外试验的开展,因此本文拓展了阶梯流量抽水试验的流量变换形式,并将完整井试验要求延伸至非完整井中,同时明确了流量变化和非完整井结构对抽水过程水位降深及井损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引入流量差系数来定量表征因流量不规则变化而引起的井损误差,可以有效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在XY001钻孔进行非完整井阶梯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精度RMSE可达0.12;在富水性较好地含水层,适当减小滤水管的长度可有效减小井损值,提高抽水井的有效效率。总之,围绕阶梯流量抽水试验的形式和完整井结构的改进,能为抽水井的工艺参数设计及试验过程提供定量的理论支撑。(3)针对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中多个参数同时反演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参数反演新方法,同时探究不同粒子群数量对搜索结果精度的影响。由于变流量理论模型包含表皮、越流、井损等多个水文地质参数,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多参数反演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将模型求解的水位降深半解析解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以计算水位降深与实测水位降深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目标函数,定量识别参数反演的精度。以YLW02水文地质钻孔开展的指数衰减变流量抽水试验为例,应用PSO优化算法进行含水层参数反演,其拟合精度RMSE从定流量模型的1.45降低至变流量模型的0.03。此外,对于多参数问题,PSO初始粒子在40-80之间均可获取较高的精度值。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三种形式变流量抽水试验理论模型构建和参数反演方法研究,涉及单落程线性衰减变流量、指数衰减变流量和非完整井阶梯变流量抽水试验,利用解析计算、场地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探究了变流量抽水条件下井筒附近渗流规律及参数反演的新方法。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井流动力学理论,还为含水层水力参数反演方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特提斯构造带包含多段碰撞带和构造缝合带,记录了特提斯洋从初始伸展到碰撞消亡的演化过程。对东特提斯(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研究产生大量关于大地构造、地质结构、地球物理和数值模拟的工作成果来解释山脉和高原的隆起以及后碰撞演化过程。传统的侧向挤出模型认为伴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地质体向着大洋自由边界挤出。该模型强调了大型断层上的侧向挤出以及斜向俯冲增厚。然而,简单的侧向挤出模型
学位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逐步攀升尤其由压力因素导致的心脏病猝死越来越多。简单有效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式是目前心脏健康状况诊断领域内的一项亟待发展的技术。临床医学中常将单模态的心功能信号的诊断方法,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方法作为心脏疾病诊治的常规手段。但单一模态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整表征心功能状态。本文提出多模态心功能信号处理及辅助诊断方法以不同模态反映的心功能状态的不同,从多角
学位
在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中,天然裂缝油气藏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潜山裂缝性油藏是裂缝油藏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我国渤海湾盆地、华北油田等地均有发育。天然裂缝的存在会极大增强油气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改变流体的流动性能和流动方向,因此裂缝的研究对潜山裂缝性储层的有效开发至关重要。然而,天然裂缝尺度跨度大,不同尺度的裂缝对储层的影响不同,并且裂缝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造成裂缝预测过程复杂和裂缝综合研究困难。这些因素导致
学位
地面核磁共振(Surfac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SNMR)方法是一种基于水中氢核的核磁共振效应实现地下水信息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其它基于电阻率等物性差异实现地下水间接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地面核磁共振“直接探水”的优势使其在许多地下水探查问题中更受地球物理工作者关注。近年来,随着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技术、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SNMR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一些浅层地
学位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固体地质样品主微量元素丰度测定的技术,但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基体效应和元素分馏效应严重制约LA-ICP-MS分析准确度。基体效应是基体对分析物信号的抑制或增强效应,元素分馏效应是LA-ICP-MS分析样品时所有“非化学
学位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普遍发育多样化的潮河联控沉积体系。基于覆盖研究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岩心以及锆石测年等资料,本文在研究西部斜坡带盆地结构、地层格架、物源差异供给、相对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的沉积反馈机制下,明确潮河联控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其分布规律,为陆架边缘海陆过渡带潮河联控沉积体系研究提供实例借鉴,并为西部斜坡带有利储层预测提供可靠指导。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1)划分和
学位
据自然资源部网站资料显示,仅1969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爆破振动诱发的大型滑坡多达60余处,其中露天转地下开采导致的滑坡占比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随着深凹露天矿的不断开采,露天边坡不断加高、加陡,其稳定性不断降低,采矿成本也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矿山必将在超高陡边坡条件下转入地下开采,而经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含顺层断层岩质边坡,在多次的爆破动力和开采活动扰动下,其应力状态更为复杂,特别是露天转崩落法
学位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勘探技术的提高,勘探重点已从构造油气藏转向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因此对于小尺度储层的精细描述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能够获得包含多波信息的矢量地震数据,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能够提供高波数的多波的像,为估计和评价油气藏储层的岩石物理特性提供更多的约束。宽频、宽方位和高密度的采集技术为开展弹性波多波成像提供了基础,但针对观测系统的矢量波的照明
学位
报纸
南海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交汇处,是新生代由华南陆缘裂解形成的边缘海。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中段,裂后期演化受南海及周缘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影响。通过调研世界范围内被动陆缘盆地裂后期演化过程发现几乎所有被动陆缘盆地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且发育机制复杂多样,主要与盆地本身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周缘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珠江口盆地裂后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