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动机论证与道德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谟的动机论证说明了行为驱动机制中理性和激情各自的功能,与道德理性主义的观点不同的是,他指出了理性的限度,并强调激情在动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的意志的影响。在休谟看来,理性和激情在行为驱动机制中有着相当平衡的角色分工:理性单独不能产生行为,它只能为行为目的的实现提供工具性的指导,激情(欲望)是行为动机的根源。这一观点遭到了20世纪道德哲学界的认知主义者托马斯·内格尔的批评,内格尔试图建立一个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他认为欲望并不能为行动提供理由,而只是行为动机的附属产物,“纯粹认知的考虑”能够引起行为。这对于以激情或欲望作为动机来源的休谟来说似乎是一个致命的批评。因此,本文通过说明在休谟的理论中某些评价性信念具有动机效应来回应内格尔的批评,而这一策略有赖于对因果信念形成机制的一个清晰梳理。与此同时,休谟在动机理论上的立场也直接影响到他对道德的整体理解,道德并不是先验的存在和理性的产物,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根源。这一理解颠覆了道德理性主义关于道德本质的基本观点,实际上将进一步发现,休谟对于道德本质的认识更具实践性,是对人类道德本质的合理说明。因此,本文将从内格尔对休谟动机论证的批评出发,通过重构休谟的信念理论,尤其是对评价性信念动机效应的说明来回应内格尔的批评,并表明休谟对评价性信念动机效应的解释更为合理。与此同时,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我将说明休谟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并结合伯纳德·威廉斯的相关观点,进一步反思道德理性主义。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详述休谟动机论证的基本观点和内格尔的批评;第二部分一方面通过重构休谟的信念理论,论述因果信念的形成过程,指出理性的限度:理性并不能确保信念的可靠性,相反,它需要借助自然信念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评价性信念通过影响激情从而影响意志及其发挥动机效应的机制。第三部分借助休谟和威廉斯对道德的理解反思道德理性主义:道德是被感觉到的而不是推理的产物,它是人性的构成与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第四部分将表明休谟的动机论证及其对道德的理解是对人类行为驱动机制以及道德本质的直观而合理的说明。
其他文献
哲学人类学或可简单的定义为“人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康德是首创哲学人类学的哲学家,他的《实用人类学》是为了回答“人是什么”这种一般性问题,需要进入人的本性和各种表现中去。后来舍勒明确提出“哲学人类学”,他提出哲学人类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说明,人类一切特有的品性、成就和价值,是如何产生于人类存在的基本结构的。“哲学人类学”这个语词表明,无论有多少区别,研究者之间有基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在自己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把时间引入认识论的范畴,赋予时间以认识论的意义,开辟了时间研究的新领域。他认为,时间(以及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这种形式和直观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经知性概念(范畴)的把握,构成理性(知性)认识。时间在认识形成过程中,颁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对康德时间观的讨论和研究:一条线
学位
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
学位
神秘主义在整个宗教思想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一般而言学界将伊斯兰教内部的神秘主义者称为“苏非”,而神爱论就是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中的重要思想。在正统教义学中,真主对人的爱与人对真主的爱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前者代表着真主固有的属性,而后者仅是求道者对真主的敬畏和顺从之情。鲁米的神爱论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在前贤的理论基础上兼收并蓄,提出了他独特的神爱论。在他的构建过程中,其父巴哈·瓦拉德与挚友夏姆士·大不里
学位
海德格尔的“大地”之思,不管在他自己的思想中,还是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于现世之人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然而现在有关研究的状况却不甚令人满意,其中或是存在误读,或是阐释环节的缺失,如未论及“大地”之思的源起,以及从“大地-世界”到“地-天-人-神”之间的过渡发展等。  导论部分——1“大地”非是“什么”:我们对中西有关海德格尔的“大地”之思的研究情况和观点做了一些梳理;并分析了
学位
人口数目达六百余万的马来西亚华人,是今日中港台之外规模最大的华人族群,也是被公认仍然良好保存传统中华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华人社会,因此研究儒家文化于马来西亚的传承情况,就海外华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其次,东南亚是中国移民最早定居生活的区域,聚居了超过二千万的海外华人,马来西亚位居其间,是一个由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国家。这种复杂多元的种族和文化环境,也截然不同于以汉民族汉文化为主体的儒家起
学位
在人类的自我认识过程中,道德的起源在学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达尔文独辟蹊径,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了道德的起源一个科学的解释。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人是进化的产物,人和动物之间存在连续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关于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界限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这就为研究道德的起源问题找到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因为看到了动物和人类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达尔文试图
学位
合法性概念是当今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论著的焦点。本文以哲学史为背景,系统分析了合法性的概念内涵、资源来源、内在结构、理论观点等,展现了合法性概念的多元结构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本文通过五章的论述来展开这些观点。  其中,第一章是导言。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尝试明确合法性的可能来源,并论证政治秩序合法性基础的内容。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所取得的理
学位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魏晋时期的玄学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玄学家对言意关系的讨论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自汤用彤先生起,学界对“言意之辨”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文化前提入手,首先梳理了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道家、名家等对名实关系问题的认识,这是由于先秦哲学是实在本体论的,所以作为认识论的言意关系问题并未成为直接研究对象;而后分析了
学位
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追求的崇高目标。唯物史观始终关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定位于唯物史观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层面。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诠释唯物史观,可以展现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有利于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建构唯物史观和人的发展理论的时代体系。  时代变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