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研究——基于发生与目的两条进路的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法性概念是当今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论著的焦点。本文以哲学史为背景,系统分析了合法性的概念内涵、资源来源、内在结构、理论观点等,展现了合法性概念的多元结构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本文通过五章的论述来展开这些观点。
  其中,第一章是导言。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尝试明确合法性的可能来源,并论证政治秩序合法性基础的内容。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本文把国内的研究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研究与类别性研究,还提出了合法性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系统考察了“合法性”概念的词源及其内涵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时代哲学家的观点的对比,归纳出“合法性”概念的关键意涵,以确定“合法性”概念的内涵。与此同时,通过对现有学术文献中关于合法性概念的指涉对象的分析,本文发现其界定词纷繁复杂,在分析这些界定词背后的本质基础之上,提出“政治秩序”这一概念,以其来统摄其他指涉对象。接下来又详细分析了本文所采用的发生进路与目的进路的二元分析框架。
  第三章以发生进路的视角分析了“政治秩序合法性”来源的权力基础,即共同体成员的同意。该章提出同意理论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一致同意基础上的契约论,此时所能提供的合法性最强;其次是现实政治生活中以一人一票、多数决定为特征的民主制,其提供的合法性较强,但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境;最后是默示认可理论,其合法性强弱需要区分具体情况。综合考察后,可以发现单单有同意行为是不行的,其所能提供的合法性是有限度的,合法性的建立还需要稳固的持续的公共善的提供,所以还需要政治秩序本身善治的能力。
  第四章以目的进路的视角分析了“政治秩序合法性”来源的善治基础。善治概念是在全球化、民主化趋势下国家治理思维出现重大转变的背景下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该章界定善治的概念并认为其关键还是政府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以善政为基础而展开的涵盖国家、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的有效治理,是三者的互动制约、互相合作、协调有序的平衡状态。然后,论述了善治与合法性的内在逻辑连接,并总结提出满足合法性要求的五个善治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合法性概念是复合型的结构,内涵不是单一的,它是以同意为基础,以善治为其上层建筑的复合结构。没有坚实的地基,合法性这座大厦不会牢固;没有上层建筑的多层累积,合法性这座大厦不会宏伟高大。合法性本身存在程度的差异,有强弱之分。单靠多数决的自由民主制是无法完整体现合法性的内在意涵的,在发展民主制的基础上,还必须不断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拓宽政治秩序的包容性和内在凝聚力,从而实现政府、社会、个体多元治理的和谐状态。
其他文献
“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于1983年提出来的。目前,在理论界这个词有三种含义,一是陆学艺等人认为“农民工”是指在集体、国有单位工作的农村人口(或者有农业户口的人)。二是文军、朱士群教授所指的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农民身份的工人”,即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身份还是农民的产业工人。三是泛指所有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分化出来的进入城镇的务工经商人员,其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第三产
学位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刘智的“人道五典”伦理思想是明末清初回族文化与儒家伦理思想相融合而开出的一朵奇特而美丽的花,作为一名虔诚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回族文化面临时代考验之时,能以远大的目光、卓越的见识自觉吸收学习中国本土文化,重新阐释回族文化思想,这份勇气与远见不得不令人敬佩。刘智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通过回族民众已普遍熟练掌握的汉文论述回族文化中的经典思想。并在此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适应性问题,这是当前摆在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一个时代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发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回族传统商业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独特的一支,受到伊斯兰重商文化传统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与影响,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商业伦理思想,有着浓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选取回族传统商业伦理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拟通
哲学人类学或可简单的定义为“人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康德是首创哲学人类学的哲学家,他的《实用人类学》是为了回答“人是什么”这种一般性问题,需要进入人的本性和各种表现中去。后来舍勒明确提出“哲学人类学”,他提出哲学人类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说明,人类一切特有的品性、成就和价值,是如何产生于人类存在的基本结构的。“哲学人类学”这个语词表明,无论有多少区别,研究者之间有基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在自己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把时间引入认识论的范畴,赋予时间以认识论的意义,开辟了时间研究的新领域。他认为,时间(以及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这种形式和直观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经知性概念(范畴)的把握,构成理性(知性)认识。时间在认识形成过程中,颁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对康德时间观的讨论和研究:一条线
学位
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
学位
神秘主义在整个宗教思想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一般而言学界将伊斯兰教内部的神秘主义者称为“苏非”,而神爱论就是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中的重要思想。在正统教义学中,真主对人的爱与人对真主的爱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前者代表着真主固有的属性,而后者仅是求道者对真主的敬畏和顺从之情。鲁米的神爱论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在前贤的理论基础上兼收并蓄,提出了他独特的神爱论。在他的构建过程中,其父巴哈·瓦拉德与挚友夏姆士·大不里
学位
海德格尔的“大地”之思,不管在他自己的思想中,还是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于现世之人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然而现在有关研究的状况却不甚令人满意,其中或是存在误读,或是阐释环节的缺失,如未论及“大地”之思的源起,以及从“大地-世界”到“地-天-人-神”之间的过渡发展等。  导论部分——1“大地”非是“什么”:我们对中西有关海德格尔的“大地”之思的研究情况和观点做了一些梳理;并分析了
学位
人口数目达六百余万的马来西亚华人,是今日中港台之外规模最大的华人族群,也是被公认仍然良好保存传统中华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华人社会,因此研究儒家文化于马来西亚的传承情况,就海外华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其次,东南亚是中国移民最早定居生活的区域,聚居了超过二千万的海外华人,马来西亚位居其间,是一个由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国家。这种复杂多元的种族和文化环境,也截然不同于以汉民族汉文化为主体的儒家起
学位
在人类的自我认识过程中,道德的起源在学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达尔文独辟蹊径,从生物学的角度给了道德的起源一个科学的解释。  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人是进化的产物,人和动物之间存在连续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关于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界限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这就为研究道德的起源问题找到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因为看到了动物和人类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达尔文试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