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发生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惠及13亿人口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中国所采取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降低了改革的风险和成本,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肯定,被称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中国经济体制的渐进式变迁过程为线索,运用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区域经济开放、区域经济集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重大问题的影响。通过回顾与总结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上述各领域的成就与问题,得出完善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并为新一轮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参考。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论文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主要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最后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突破”效应分析。在回顾并总结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初始条件、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的基础上,从经济市场化改革空间起点的区位选择入手,分析并总结在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区域突破”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用。第三章,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开放效应分析。在对区域开放问题进行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分析了经济市场化改革对区域的国际开放和国内区际开放的影响。回顾与总结了中国区域经济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并对区域经济开放中存在的区域市场割裂问题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经济市场化改革具有促进区域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效率意义。在中国积极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立足国内市场,积极促进国内的区际开放,消除区域市场割裂,构建国内统一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最终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章,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集聚效应分析。在对区域经济集聚问题进行相关理论述评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对区域经济集聚和城市经济集聚所产生的影响,证明了经济市场化改革所引起的区域经济集聚效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中国的区域关系和城乡关系应该消除当前的种种误区,最终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第五章,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非均衡效应分析。分析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对区域差距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区域经济差距的历史演进过程,综合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进行数学模型验证,证明了经济市场化改革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相关性,并通过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奠定了实证的研究基础。第六章,基本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展望。作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本章在前面五章的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论文的基本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取向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借鉴国外区域协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最后,结合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提出了研究展望。全文通过对经济市场化改革区域效应的分析,最终将制度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统一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总结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为最终实现大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整合效率以及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作出相应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