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切割蛋白及ZP3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受精过程中的功能及调节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qiqi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管切割蛋白(Microtubule-severing proteins,MTSPs)是一组微管结合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切割微管,在细胞分裂、胞质内物质运输、细胞迁移等与微管相关的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MTSPs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中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我们检测了小鼠体外发育的卵母细胞中已知的七种微管切割蛋白表达量与定位。结果发现,与同家族其他蛋白相比,KL2是唯一在减数分裂Ⅰ中(meiosis Matephase Ⅰ,MI)期及减数分裂Ⅱ中(meiosis Matephase Ⅱ,MⅡ)期均定位在染色体上的MTSPs。由于MTSPs可以通过切割微管促进纺锤体组装,且减数分裂缺少中心体附近微管组织中心,我们猜测染色体上的KL2可能利用微管切割活性,促进染色体附近微管的分裂增长,从而增加纺锤体微管数量,促进纺锤体组装,保证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为证实我们的假设,我们设计了特异性siRNA将KL2敲降,发现缺少KL2的分裂中期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纺锤体微管密度降低以及微管-动粒错误连接,并由此导致减数分裂障碍与卵子受精异常。为进一步研究KL2功能的相关机制与调节,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首先,Aurora B是已知可防止出现微管-动粒错误连接的关键因子,当抑制Auorora B时,KL2在细胞内散在分布而不能聚集在染色体,说明活性的Aurora B可能对KL2的染色体定位有重要影响。第二,我们用质谱分析的方法检测到p-eEF2K(磷酸化真核生物延长因子2激酶)与KL2存在相互作用,当两者中有一方在染色体上含量降低时,另一方在染色体上的聚集程度随之增强50%左右,这也暗示了 p-eEF2K可能与KL2竞争在染色体上的结合位点;而且,我们检测到两者均与组蛋白H3有相互作用,可能是两者结合染色体的靶点。第三,我们制备了 p-KL2(磷酸化KL2)抗体,并检测到p-KL2定位在纺锤体两极,当抑制Erk1/2时,p-KL2在纺锤体两极的含量出现降低,证明Erk1/2可能为催化KL2磷酸化的上游激酶。我们的研究第一次阐明了 KL2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作用,而且发现了 KL2在染色体上的含量受多种激酶的调节。同时我们还发现,另一种微管切割蛋白Fidgetin在卵母细胞透明带上强烈聚集,这也明显区别于同家族其他成员。当用特异性siRNA将Fidgetin敲降时,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受精异常,表现为多精子入卵的比例明显增高。现有受精模式认为,当第一个精子穿过透明带而接触卵母细胞膜,先后激发皮质反应与透明带反应,引起卵膜与透明带的硬化,防止第二个精子穿过透明带。而由于首个精子穿透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大于30分钟),故此模型无法解释在首个精子穿透而透明带尚未硬化的过程中没有第二个精子穿入。由于Fidgetin聚集在透明带,而卵母细胞缺少Fidgetin时出现明显的多精子入卵现象,我们猜测Fidgetin可能利用其活性发挥防止多精子穿入的屏障作用。我们用质谱分析的方法检测到Fidgetin与几种透明带蛋白均有相互作用,并且实验发现,在受精初始阶段,透明带Fidgetin的多聚体明显增多,由于微管切割蛋白需构成六聚体形式才能发挥功能,所以该结果符合我们的猜测,即精子穿入透明带时激活该区域Fidgetin单体,使其形成六聚体而阻止第二个的精子穿入。另外,我们发现,Fidgetin的失活(磷酸化修饰)需要Erk1/2的调节,而Erk1/2又是精子顶体反应的关键酶;因此我们猜测,Fidgetin可能通过与精子竞争关键酶的方式,阻止第二个精子穿入透明带。本研究第一次探讨了 Fidgetin在卵母细胞受精中的作用,将可能对现有受精模式做出重要的补充与修正。ZP3(Zonapellucida 3)是哺乳动物卵母细胞透明带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卵母细胞的受精过程中,ZP3能识别与卵母细胞结合的精子,并且促进精子的顶体反应。因此ZP3在卵母细胞的正常受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ZP3敲除的小鼠是完全不育的。除了已知的路径,ZP3影响小鼠生育是否有其他方面的机制?ZP3作为卵母细胞特异表达蛋白,在卵母细胞成熟方面是否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我们研究发现,ZP3在GV(germinal vesicle)期卵母细胞中强烈聚集在细胞核区,在发育过程中逐渐转移到透明带上。当用特异性siRNA将卵母细胞中的ZP3敲降时,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GVBD(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发生的障碍,并由此导致排极体率的低下。GVBD发生是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的标志,ZP3聚集在GV核区,敲降ZP3时影响GVBD率,可见ZP3对于卵母细胞成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ZP3是如何影响GVBD发生的呢?为探讨相关机制,我们用去除透明带的卵母细胞样品做了 ZP3的IP-质谱分析,检测到了Ptprk(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receptor type K)、Aipll(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like 1)、Diaph2(Diaphanous related formin 2)等相互作用蛋白,并建立了一个解释ZP3如何影响GVBD发生的模型。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ZP3通过调节Akt蛋白的磷酸化、Lamin(核纤层蛋白)与核膜的结合以及Actin(肌动蛋白)骨架在细胞皮质区域的组装等多种途径共同促进GVBD的发生。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ZP3在GVBD发生中作用的理解,也将对GVBD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重要补充。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课题运用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PLD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PLD1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初步阐明PLD1在胰腺癌生物学中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探讨PLD1在胰腺癌中表达水平及功能。通过免疫组化阐明胰腺癌中PLD1的表达状况;分析PLD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继而通过蛋白印迹等实验方法,验证PLD1在
神经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常见的一种肿瘤,根据2010年WHO的统计数据,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中,神经胶质瘤发生率约占45%以上。神经胶质瘤侵袭性强、复发性高、死亡率高,这些特点均与神经胶质瘤微环境(GME)中大量浸润的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密切相关。TAM可进一步分为M1类与M2类两种类型,其中M1类在肿瘤发生初期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而M2类在肿瘤的后期则具有辅助
背景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明确或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e syndrome,SIRS),可进一步发展,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drome,MODS)。心脏是脓毒症的易损靶器官之一,约50%的患者在脓毒症早期即出现心肌功能的抑制,心功能不全是脓毒症最
目的:研究外泌体在肺腺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肺腺癌A549细胞及A549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株(A549/DDP)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并经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验证。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对顺铂的半数致死量(the inhibitory concentra
在全世界,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又是胃癌高发国家,因此,阐明影响胃癌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这对于提高胃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影响胃癌预后的临床因素很多,例如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病理类型、TNM分期以及术后是否化疗等都可能影响胃癌的预后。目前,一方面在临床上除TNM分期之外尚缺乏其它能准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而另一方面,在有着相同TNM分期的患
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绝大多数。其中,NSCLC病理组织类型又可主要分为LSCC(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肺癌)和LAC(Lung Adenocarcinoma,肺腺癌)。近年来,尽管肺癌的诊疗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LAC的发病率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90年代以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出现了飞快的增长,其增长速度是同期所有恶性肿瘤中最快的。并且,该种快速增长是真实存在的,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单单只是由于过度诊断而导致。目前,甲状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第五位的恶性肿瘤。虽然甲状腺癌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为0.5/10万,但其仍有较高的复发率(12.1%-12.7%),且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因并发症或辅助治疗所造成的生活质量的下降
目的:研究不同的自噬水平对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揭示5 α还原酶抑制剂(5-ARI)干扰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对前列腺基质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索自噬相关基因ATG9对前列腺基质细胞自噬水平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前列腺增生症(BPH)和正常前列腺移行带组织标本,以及BPH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1)、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 c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CHD)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是目前1岁以下婴儿非感染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2-6/1000。遗传因素在VS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染色体畸变或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综合征只占VSD病例的小部分,大多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类由无机金属离子和含氮或含氧的多齿有机配体在一定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的具有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MOFs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量的配位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以及可调的孔尺寸和表面性质等特点。这些独特的性能使得MOFs在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气体储存和分离、吸附、催化、传感和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