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喜福会》中华裔美国女性身份寻求的后殖民解读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了后殖民理论,尤其采用了霍米·巴巴的“文化杂交”理论。借此理论,并以《喜福会》中两代女性的身份问题为模板,着重探讨了美国华裔第一代以及第二代女性移民的身份困惑及其身份探寻的过程。 通过对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的身份寻求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社会中,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的身份已经成为了“文化杂交”的产物,她们的身份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而是处于东西方边缘的“第三空间”。在她们身上既能体现男性与女性特点的融合,又能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为她们提供了从边缘化走向主流化的机会,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她们将担当起更重要的责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被”字句结构在语言学界一直是一个聚讼未决的问题,尤其在对“被”字的句法范畴的定位上更是众说纷纭。很多学者曾试图就此语言现象作出一个统一的阐释以最大限度增
本文的基本观点以韩礼德和哈桑有关衔接的论述为基础。在《英语的衔接》(HallidayandHasan,1976)一书中,他们认为语篇组织是结合各个衔接手段的抽象概念,每一个衔接点被称为衔接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凝练形式传达美的信息。诗歌翻译是属于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它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美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的时候能像原读者读解
这篇论文主要阐述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伦理观,同时对其诗歌进行分析,尤其是长诗《序曲》。作为一位自然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和赞美。 整篇论文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