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形象塑造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处的“建筑”不单是指狭义的建筑实体本身,还包括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场所。伴随科技进步,“全球化”现象应运而生,在人们为“全球化”兴奋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区和种族的文明正在逐渐失去个性的基因,或变成简单的符号。苏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由古城区和四个新城区共同构成的“五区组团”平行模式。与古城区的古风古韵不同,苏州新城区朝着现代的方向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新城区也呈现出建筑形象“千人一面”和简单符号式仿古的问题,建筑形象缺乏地域精神,长此以往苏州地域的建筑特点将会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要探求如何用时代性的手法表达出苏州的地域精神,以弥补现状所存在的不足。本课题研究从批判的地域主义角度入手,根据苏州的地域精神,针对新城区建筑形象现状呈现出的问题,总结出合适的设计原则和对策。希望对新城区的建筑形象塑造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也对我国其他城市也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研究背景的介绍和技术路线的确定;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总结,是从理论层面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研究现状和特点的归纳和分析;第三章对苏州传统建筑的地域精神进行分析,对苏州地域的精神特质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第四章为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现状研究,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深入发现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的策略提出,是研究成果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从思维、场所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符合批判的地域主义思路的策略和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国地区产生许多形式时尚前卫但是又缺乏文化的建筑作品,使人们眼前一亮但无法深挖其内在意义,忽视传统可算是其原因之一。   在近些年,逐渐产生一批
住房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构建的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城市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匮乏、城市住房价格攀升,使
城际铁路快速发展,加速了地区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际站的建立,将城市置于更大的发展区域,尤其是对城际站所在地区的发展十分有利。城际站地区如何高效
地貌是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形态,也是自然地理要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地貌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城镇空间的发育、拓展,使其发生不同的响应和变化。
本文从合肥市四个居住区实际调研入手,运用行为观察、影像记录等多种方法,记录居住区白天连续12个小时居民在各类景观空间中的日常行为。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理论,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创立的原型理论不仅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包括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学、艺术等等学术范畴的研究。在建筑学理论领域中,已经有不少学者
羌族村寨记载着羌族独有的文化习俗,对于羌族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文化的不断交融,传统羌族村寨聚落形态已经逐渐淡化。本文以北川羌族地区灾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工业建筑的能耗占了相当比例。大型钢铁工业厂房体积大,并且内部存生产性热源,厂房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严
生态社区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模式。生态社区是人居环境的一个细胞单元,生态社区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可持续发
乡土建筑改造属于旧建筑改造领域中的细分类型。从建构的视角研究乡土建筑改造,希望获得一个新的思路,并提供相关借鉴。建构理念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表达材料的组织方式等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