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近年来,人类精子质量的快速下降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仅成为男性不育的又一重要病因,还可导致出生缺陷的比率升高。虽然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帮助低生育能力者获得自己的后代,但是已有证据证明,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可将遗传缺陷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影响人口的优生优育。因此,研究精子发生的遗传学规律,评估精子的质量,并且对辅助受孕者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 Preimplantation Genertic Diagnosis)就显得尤其重要。 既往对精子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显微镜下对精子细胞形态学进行观察所得出的数据(如精液密度、活率、形态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精子发生机制的研究,尽管目前这一机制尚未阐明,但人们已经发现了某些遗传缺陷,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等,与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研究最为详细的是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azoospermia factor)区域的微缺失,常见的大Y染色体以及性染色体非整倍性(Klinefelter综合征)等。然而,目前对于导致无精症、少精症或习惯性流产的常染色体间相互易位的机制研究尚少。t(11;22)(q23;q11)[以下简称t(11;22)]易位是最为常见的非罗伯逊染色体易位。2001年,Kurahashi与Emanuel意外发现,t(11;22)易位的连接片段在精子标本中广泛存在且具有非常高的发生率(1.24-9.46×10~5),并且该易位是由两个染色体上各自一段对称的回文序列介导的。2002年,随着整个Y染色体测序的完成,研究者还发现部分AZF区域的微缺失断裂点位于回文序列中。提示回文序列在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并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其介导的染色体易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染色体畸变机理。为了进一步了解回文序列介导的染色体易位发生规律及其对精子质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对28例少精子症与32例正常男性志愿者精液标本进行了研究。本实验中,利用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