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宫颈癌中EGFR的表达、基因状态和VEGF表达情况,分析探讨它们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并为评价靶向药物在宫颈癌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找到更可靠的检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温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3-2009年间77例宫颈癌根治术标本,其中鳞癌69例,腺癌8例。所选病例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均未经术前放化疗。选取癌旁止常宫颈组织20例作为对照。将病例标本随机次序制成组织芯片。之后,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GFR及VEGF蛋白标记,并采用FISH法检测69例宫颈鳞癌的EGFR基因;观察EGFR表达、EGFR基因状态、VEGF表达结果,并分析它们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 结果: 1、临床病理资料统计: 77例病例中,患者年龄31岁-72岁,多发生于50岁以后;原发肿块直径0.5-7cm;69例鳞癌,8例腺癌;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38例,低分化39例;31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按FIGO的临床分期标准分期,0期无、Ⅰ期8例、Ⅱ期19例、Ⅲ期19例、Ⅳ期31例。 2、EGFR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EGFR阳性信号在宫颈癌组织中主要分布于癌巢中。在细胞浆或细胞膜部位有表达,呈淡黄色、黄色、棕黄色,同一切片中阳性细胞分布不均,染色范围及程度不同,癌旁与间质表达淡于癌巢。 3、VEGF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VEGF阳性信号在宫颈癌中主要分布于癌巢中。在细胞浆部位有表达,呈淡黄色、黄色、棕黄色;癌旁中心区强于周边区,癌旁与间质表达呈阴性或灶区弱表达,与癌巢表达对比鲜明。 4、EGRR在宫颈鳞癌中的基因状态 69例鳞癌中,获得有效信号病例64例,实验结果中有4种主要杂交信号模式,包括二倍体(25例)、三倍体(23例)、多倍体(9例)、基因扩增(7例)。 5、宫颈癌中EGFR和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 77例宫颈癌和20例癌旁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8%和1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1%和20%,具有显著差异(P<0.01)。EGFR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P<0.01;P<0.05;P<0.01;P<0.01;P<0.05); VEGF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P<0.05;P<0.05); EGFR和VEGF表达两者之间有显著性相关性(r=0.2548,P<0.05)。 6、宫颈鳞癌中EGFR的表达及基因状态分析 宫颈鳞癌中,所有有EGFR基因扩增的病例的蛋白表达均为中—强(+),蛋白表达率与基因拷贝数增加之间有相关性(X2=13.5643,P<0.05);此外,宫颈鳞癌中所有有基因扩增者,浸润深度均>1/2间质、均有淋巴结转移及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结论: 1、EGFR和VEGF过表达与宫颈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有相关性,两者在宫颈癌的发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这为评价宫颈癌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EGFR蛋白过表达及基因状态均参与宫颈鳞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EGFR蛋白过表达可能由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增加所致;其基因状态更有可能成为宫颈鳞癌靶向性治疗的有效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