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绵延——解析《时间中的孩子》中两位主人公的时间观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l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麦克尤恩小说的复现主题。在《时间中的孩子》中,麦克尤恩将时间提到了影响生命历程以及最终归宿的重要位置。本文运用亨利·柏格森的绵延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着重探讨《时间中的孩子》的时间母题。通过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对待时间的不同态度和方式,阐释不同时间观对人物个性的形成以及生命历程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通过达克和斯蒂芬时间观的对比,可以看出,就时间观而言,斯蒂芬是麦克尤恩在小说中的代言人。麦克尤恩理想的时间观是:过去是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改变也无法抹煞的一部分,逃避或隐匿都是消极的。人能做的是从过去中汲取力量转化成自身的能量,人类应该关注现在。把握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并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在此基础上人可以调整现在的步伐。只有拥有这种平衡的时间观,处理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人类才能像小说中主人公斯蒂芬一样,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探求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伊恩·麦克尤恩的《时间中的孩子》以及前人的研究概况。第二章重点阐述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在伯格森的视域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不可逆转。第三章分析查尔斯的时间观,他将过去与未来混淆,违背了“绵延”中时间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因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第四章分析斯蒂芬的平衡时间观。斯蒂芬在经历留恋过去的阴霾之后,努力适应可以感知的现在,同时对将来充满了信心,平衡的时间观赋予他和谐的生命历程。第五章论述麦克尤恩通过小说传达的合理时间观。第六章是结语。论文的结论是:斯蒂芬是麦克尤恩时间观的代言人,平衡的时间观是和谐生命历程的基石,现在是生命绵延的支点。一旦时间断裂,人无法融入现在,悲剧就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深刻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了
期刊
称谓语反映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和社会地位。能否恰当运用称谓语有时将直接影响到对话的开展、沟通的实现、甚至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女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在其五部戏剧《儿童时代》、《小狐狸》、《丛林深处》、《守望莱茵河》和《秋园》中描绘了祖母、母亲、女儿三代女性人物在父权社会中的生活境况,
(2008年11月14日江西省新余市)由中国记协主办、江西省记协和新余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经验交流研讨班”就要结束了。本次
期刊
本文在简要阐述信息化智能化背景的基础上,概要论述了对老年大学的育人目标、教育教学过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师资队伍等问题的影响,并从理念、计划、体制
期刊
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语际语语用学(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际语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关联理论与词典翻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四本汉英词典--《汉英词典》(修订版)、《现代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