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珊·桑塔格《火山情人》中的叙事策略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sha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苏珊·桑塔格的第三部小说《火山情人》,主要运用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并结合其他相关理论,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探索和分析该作品的叙事特色,分析苏珊·桑塔格在小说创作方面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大胆的表现手法。除了引言与结论,本文正文共分五章。每一章都是从该章分析的重点定义入手,以定义结合小说的模式,对这部小说进行具体的分析。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作者苏珊·桑塔格的文学成就及其小说《火山情人》的地位和情节,然后就国内外目前对苏珊·桑塔格及其此小说的研究和评论的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写作意义。第一章从叙事时序开始,主要从追述、预述和无时叙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具体分析。文章指出,作者借用这种叙述方法,自由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使往日漫长而广远的历史统统缩进了今日的文本,给读者留下了长久记忆。第二章是本文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它从叙事时距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作者在叙事中结合叙事时长的四种不同形式,即停顿、场景、概括和省略,不自觉地把历史转变为场景,历史的记忆滑化为场景的流动,在全新的精神层面上,使读者获得对尘封历史的全新体验。第三章从试图从叙事频率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结合叙事频率三种类型的不同定义,该章分析了小说如何运用这三种不同的叙事频率来烘托人物命运,推动小说叙事发展的。第四章由语式入手,从距离和视角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了作者是如何借以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来调节叙事距离,从而体现出叙述者与叙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的。在不同聚焦的变换之下,读者不知不觉间进入作者在文本中所设置的叙述情境,以为自己已置身于人物感情的纠葛和历史真实的漩涡之中最后一章分析了语态在小说中的作用。叙事主体的变换,叙事层的递进以及人称的转换,令读者一步一步从宏观历史世界进入微观个人世界,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表现力。通过以上分析,结语部分指出,《火山情人》是一部外在历史形式和内在精神层面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这篇小说中,独特巧妙的叙事策略的运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刻画出鲜明人物,而且用现实激活历史,以历史审视现实,赋予尘封的历史一种全新的感觉。笔者借用叙事学原理来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效果,以期对叙事学的应用和探索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话语标记语在日常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十分常见,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话语标记语在对会话的局部或者整体理解上能够起到帮助与引导的作用,对其准确理解与灵活得体的运用可以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英语全球化。英语在为国际交流和经济往来提供便利的同时,其语言中的文化属性也逐渐渗透到其他地区并被当地文化所影响。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世界英语”这一概
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散文创作孕育而生,并且取得了卓越不朽的成果。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散文承载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它不仅是可译的,更是值得被译的。
本文将中美家电企业的招聘广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和语步角度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选取较有影响力的6家中美家电企业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