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实验通过对华南地区典型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秸秆定期喷洒不同酸度的酸雨,结合酸雨对秸秆理化性质、分解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的影响,探讨酸雨对秸秆养分释放的影响机制。实验设置三个处理:重度酸雨pH3、轻度酸雨pH5、CK(pH≈7.80),每个处理4个重复。本实验为期六个月,在处理后第1、2、4、6个月收集秸秆样品,每袋样品分2g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并计算其干重剩余率及C、N、P含量测定,其余鲜样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U170123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通过对华南地区典型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秸秆定期喷洒不同酸度的酸雨,结合酸雨对秸秆理化性质、分解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的影响,探讨酸雨对秸秆养分释放的影响机制。实验设置三个处理:重度酸雨pH3、轻度酸雨pH5、CK(pH≈7.80),每个处理4个重复。本实验为期六个月,在处理后第1、2、4、6个月收集秸秆样品,每袋样品分2g于烘箱中烘至恒重并计算其干重剩余率及C、N、P含量测定,其余鲜样剪碎过1mm筛,一部分置于4℃冰箱用于碳氮磷分解相关酶活性测定,另一部分置于-40℃冰箱中冷冻储存,用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轻度酸处理增加了三种秸秆中总PLFA量、细菌PLFA量,对真菌PLFA量和放线菌PLFA量的影响不明显;强酸处理增加了大豆秸秆的G+/G-比,但对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酸处理降低了大豆秸秆BG、CB酶活性,对玉米和水稻秸秆BG、CB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酸处理前期抑制了玉米秸秆NAG酶活性,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影响不明显,而对水稻和大豆秸秆的NAG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酸处理抑制玉米秸秆AP酶活性,酸处理对大豆的影响体现在酸处理前期,处理后期影响不明显。2、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玉米、水稻、大豆秸秆干重剩余率均逐渐减少,在第一个月快速分解后趋于平缓,但在整个观测期间,大豆秸秆分解速率显著高于玉米和水稻。在观测期内,玉米秸秆分解过程最先对酸雨产生反应,其次是水稻秸秆,大豆秸秆分解对酸雨的响应不明显。3、在分解前期,酸处理抑制玉米和水稻秸秆分解,从而增加其C残留量,而分解后期酸处理减少玉米C残留量,可能是酸溶解了玉米秸秆中难分解的物质,从而导致有机碳含量减少;酸处理对大豆秸秆C残留量的影响不显著。玉米秸秆的碳分解相关酶活性(BG、CB)的变化趋势与其C残留量变化基本吻合,碳的变化可以从酶活性方面得到验证;酸处理降低大豆秸秆碳分解相关酶BG、CB活性。酸处理对三种农作物秸秆N残留量的影响都不明显,但对C/N比的影响明显。在处理前期,酸处理对大豆秸秆C/N比的影响显著,在处理后期,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秸秆的C/N比。玉米秸秆C/N比与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水稻秸秆C/N比与放线菌PLF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秸秆C/N比与真菌PLFA含量呈显著相关。与对照相比,酸处理对玉米和水稻秸秆的P残留量影响不明显,而显著增加了大豆秸秆的P残留量,造成作物种间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大豆较玉米和水稻秸秆耐酸性弱。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重度酸处理促进玉米和水稻农作物秸秆的分解,对大豆秸秆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不同物种秸秆初始性质的差异有关。对秸秆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轻度酸处理增加了总微生物量,特别是细菌生物量,但其与农作物秸秆养分释放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综合比较分析,适当的酸处理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储存,而过度酸处理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流失,不利于农田土壤养分储存。农作物秸秆分解对酸沉降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揭示其具体的响应机制,还有待进行长期定位研究,以期为秸秆分解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成为了新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要时刻跟随党的政策方针,打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形成全新的共治格局。而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参与者,能够在社区治理领域充分的发挥出共治共享的作用,所以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相比于已经具备成熟的社会组织管理经验的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社会组织仍然处于发
火龙果是一种新兴的热带,亚热带水果,采果期较长,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此时高温高湿,容易引发各种病虫害,常造成经济损失。水果套袋技术作为一种物理防御手段,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经济、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已在许多水果上应用广泛,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栽培措施。本研究以‘红冠1号’(红皮红肉)和‘红宝石’(红皮白肉)火龙果为材料,以黑色尼龙袋、黑色无纺布袋、黄色蜡纸袋,CK(不套袋)作为试验处
养猪业产生大量的重污染污水,若处理不当,会对周边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生物能源开发方兴未艾,潜力巨大。研究表明微藻可以高效处理猪场沼液中的氮磷,且藻生物质可以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微藻培养与污水处理的耦合,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净化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本研究拟通过实验室摇瓶实验筛选耐受猪场沼液的丝状蓝藻,评估藻去除沼液主要污染物的能力及利用沼液培
我国是农业大国与农机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农机行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特征,建立一套基于CAD模型的农机部件智能设计平台有利于提高农机研发效率、升级产业链整体协作能力、加强行业创新水平。完整的农机部件智能设计平台应包括快速设计模块、快速建模模块、智能推理设计模块、仿真设计模块;同时为了保证通用性,需要平台能处理多源异构模型;为保证实用性,需要PLM(Product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硅肥施用量处理:0(T1)、97.5(T2)、146.25(T3)、195.00(T4)、243.75(T5)kg·hm-2,探讨了不同硅肥施用量对冬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对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马铃薯生育进程中氮、磷、钾、钙、镁、硅6种养分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硅肥施用量的增加,马铃薯的单株块茎质量和
本论文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桑叶(Morus alba)及其复方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3.45±0.05 g的健康罗非鱼630尾,随机分为7个组(D0、M1、M2、M3、MC1、MC2、MC3),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
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加工行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基于膜孔径筛分作用及电荷效应,实现不同功能目标产物的高效分离。本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过程及机理,并对不同类型的膜在乳品加工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阐述了乳品工业各环节中膜技术应用的难点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乳品除菌、乳品浓缩、蛋白分离、乳糖脱除及加工废水处理。最后基于目前所采用的膜材料及工艺,指出了膜技术处理乳制品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膜分
乳酸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化工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体机体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有机酸之一。然而,目前报道的能够产乳酸的芽孢杆菌菌种很少。本文从内蒙古传统发酵酸奶中分离出一株菌种DU-106,该菌具有高产乳酸的特性。本论文进一步对该菌株进行系统分类地位鉴定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文结果与结论如下:菌株DU-106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现棒状,增殖方式为内生孢子,兼性厌
近年来花卉产业不断崛起,因其优美的观赏性成为了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种植业新兴产业中占领着一席之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国间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物种引进、货物运输等带来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也较为严重。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之一,地域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物流交易频繁,适宜多种园林植物花卉的生产、交易和运输,但是庞大的市场伴随着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还有外来有害生
为开发新型蛋白资源,本论文研究了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体成分、肌肉品质、抗氧化、碱性磷酸酶、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及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9.22±0.01 g的健康状况良好、规格均匀的罗非鱼600尾,随机分为5个组D0(鱼粉对照组)、S1(替代25%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