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北京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融入森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研究北京市森林的文化服务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借鉴、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北京市森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类型、建设途径、典型案例及发展建议做了探讨和分析。森林文化是旨在促进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森林精神文化、森林行为文化、森林制度文化和森林物质文化几个层面。依据北京森林文化的主导功能、服务人群、载体空间形态等差异,将森林文化价值实现方式划分为5种发展模式,即:皇家园林遗产保护、森林公园美学塑造、森林线路游览健身、森林场所休憩疗养、森林校园教育体验等。对每一种发展模式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在未来北京森林文化发展中可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皇家园林遗产保护模式,主要包括园林文化保护和古树名木文化保护,以天坛为例阐述了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价值所在,并根据国内外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提出北京应通过建立皇家园林生态文化区,对北京皇家园林进行整体性保护,充分发掘和利用北京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森林公园美学塑造模式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提出北京森林公园美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景观观赏原则、历史与人文价值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森林线路游览健身模式以“三山五园”绿道为例,提出了北京应结合京西古道等建设国家级健身步道和构建国家森林公园健身步道系统的构想。森林休憩疗养模式提出针对北京的森林和温泉相结合的疗养方式,同时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加强市区内园林绿地的疗养效果。森林校园教育体验模式以北京植物园为例,提出北京应从完善森林教育体系,设立森林文化场馆,加大森林文化宣传等方式着手。为全面满足北京市民对森林文化的需求,建议北京市更加重视森林文化发展,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首先,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需求优化配置森林文化资源空间,按照主导功能科学分区、合理布局,实现不同区域多种模式的差异化发展。同时还要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森林健身绿道、森林疗养场所、森林教育基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活动,满足公众对森林旅游、环境教育和健康疗养等需求。通过让公众参与亲近、体验和欣赏森林,唤醒公众对森林和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