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乡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教育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为乡村教育带来新突破,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乡村教育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一直以来在中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领域已相当繁荣,但关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的系统研究还相对局限。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为儿童成长提供更科学全面的引导。但在当今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却常以成人化的视角代替了校园使用者的思考,出现“千校一面”的尴尬局面,呈现出的小学校园单一且刻板,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及其对校园环境空间的需求。在留守儿童所在的寄宿制小学校园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生理特征及其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差异。于此,才能让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更有针对性,构建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本文以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基础,以六岁到十二岁的留守儿童为对象,以我国乡村中寄宿制小学校园为研究范畴,强调乡村校园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留守儿童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特征及行为特点;其次,在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发展历程及其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校园在环境规划建设上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对国内外优秀乡村校园环境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留守儿童视角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及设计原则;最后,从校园整体布局、功能分区、道路系统、植物系统、景观细部和校园空间色彩几方面探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在规划设计时的策略方法。当下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留守儿童校园的环境育人作用对儿童发展及乡村环境建设具有着积极意义。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景观环境的建设更应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景观需求,使当代设计更为人性化,促进景观得到全面大众的发展。本文从环境艺术、行为心理学、建筑学等与儿童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科门类方面做出相关研究,以校园使用者留守儿童的视角对我国乡村校园环境规划展开研究,以期归纳总结出符合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小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方法,进而促进乡村学校的整体发展,为美丽乡村校园环境设计提供现实指导意义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