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聚集结构和光电特性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1a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共轭分子在太阳电池、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荧光探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相关研究逐渐加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机共轭分子在固态条件下,分子与分子之间往往形成不同的堆积方式,也就是不同的聚集行为,对材料的光电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有机共轭分子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均是在固态薄膜条件下使用,因此了解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聚集行为以及这些聚集行为如何影响微观和宏观性质,如吸收、固态荧光、激子扩散、空穴和电子传输等,是非常重要的。苝酰亚胺(PBI)是一类典型的有机共轭分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以及光电特性。而且,苝酰亚胺分子间具有很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易形成不同的堆积模式。本论文通过共价键把两个bay区没有取代的PBI直接连在一起,通过调节N位上的取代基,调节分子与分子之间不同的堆积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堆积结构对光电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规律。1.合成了苝酰亚胺二联分子dPBI(1-1)并首次报道了单晶结构。通过选择不同溶剂和挥发速率,调控二维晶体的厚薄以及形状(菱形或六边形),使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PBI二联分子的单晶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PBI单元的堆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旋转柱状π-π堆积,另一种是离散滑移二聚体π-π堆积。旋转堆积的π-π柱状结构具有较高激发能,显示H聚集光谱特征;而离散滑移堆积的π-π二聚体具有较低激发能,显示J聚集光谱特征;这两种聚集结构具有独立的吸收和荧光性质。室温下,片状晶体的光致发光效率相对较低,仅为12%,而低温(80 K)下,其光致发光效率显著提高到90%。旋转和滑移堆积部分都能发荧光,在低温下它们之间的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得到了抑制,从而保证了类激基缔合物的高效长寿命荧光。光谱和理论分析表明,H聚集比J聚集具有更高的激子能量。在室温下,H聚集向J-聚集的能量转移是允许的;但在低温下,能量转移受到抑制。受限的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和低温下增强的Herzberg-Teller效应导致了高效率的长寿命类激基缔合物发射。这项工作表明,通过调节分子堆积模式可以有效调控固态发光行为,为获得高效固态发光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合成了苝酰亚胺二联分子dPBI(1-2)和dPBI(2-2),研究了取代基烷基链分叉结构对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谱和显微镜照片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分子两端烷基链的分叉位置对分子聚集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当分叉位置远离PBI结构时分子之间易形成作用力更强、激发态能量更低的J聚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dPBI(1-2)分子的结晶性较好,作为电子受体分子应用于有机太阳电池器件中的效率较低,说明受体材料聚集结构的多样性不利于获得高效器件。3.合成了苝酰亚胺的缩环衍生物——苝内酰胺酰亚胺(P2B),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H NMR谱图对其进行分析,表明只有在较高浓度的溶液中才有明显聚集,聚集驱动力远弱于PBI分子。进一步在P2B的bay区引入了溴原子,通过C-C偶联反应合成了P2B的二联结构,作为受体材料用于有机太阳电池,获得了比较高的效率(3.98%)。
其他文献
近年来,自主移动机器人开始在各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与商业潜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精准的自主定位与完善的地图是机器人能够完成其他复杂任务的前提,因此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实现机器人自主运动所必须要解决的基础关键技术之一。激光雷达和相机是目前SLAM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传感器,但受限于传
近年来,三维重建技术在建筑复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应用广泛,相关的重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不管是室内梁柱和家具的精细表面重建和分类,还是在建筑外轮廓的重建,都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建筑物体尺度估计在三维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对室外三维场景中建筑物体真实尺度的估计,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提出一种基于参照物目标检测和深度估计的真实尺度估计方法。首先对单目场景图像进行深度信息
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及对建筑结构的作用,是结构风工程研究的基础性问题。风荷载往往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控制性荷载,影响结构安全性和人居舒适性;而准确描述风场特性,是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风研究的重要前提。真实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十分复杂,不仅受到千米量级中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还受到近地面地形和建筑物的干扰作用。本文借助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大气边界层风场特性及超高层建筑抗风问题展开研究,主要
随着畜禽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养殖废物大量肥料化施用,农田土壤出现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四环素(Tetracycline,TC)是土壤环境中广泛检出的抗生素之一,同时重金属镉(Cadmium,Cd)因其高毒性和高危害性且易被粮食作物吸收和积累一直备受关注。二者共存时,会产生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植物根际微生态,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生理和污染物富集,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根际微生态中微生物和根系分
高熵碳化物陶瓷作为一类新型超高温陶瓷材料,不仅兼具传统碳化物极高的熔点、较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以及良好的高温物理化学稳定性等性能,而且在多主元的高熵化作用下,该材料的硬度、模量以及高温物理化学稳定性等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其成为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极端领域的有力备选材料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所开发的高熵碳化物陶瓷材料普遍存在晶粒粗大、致密度低、元素分布不均匀、氧杂质含量高等系列问题,严
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中,振动与噪声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齿轮修形技术被制造商广泛地应用,以补偿轮齿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弹性变形,从而减小齿轮啮合激励波动,进而减小行星齿轮系统的振动和噪声。由于齿轮侧隙的存在,行星齿轮系统在其固有频率附近工作时,可能会出现部分或全部轮齿脱离啮合现象,表现出软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行星齿轮工作时各齿轮啮合副之间都存在啮合相位差,导致各啮合副各谐次啮合力在构成合力和合
小麦醇溶蛋白具有无毒、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特殊的氨基酸组成和结构赋予它独特的两亲性,能够在反溶剂过程成自组装成纳米颗粒。本论文以小麦醇溶蛋白为材料,将其作为根皮素的输送载体和纳米银原位合成过程中的稳定剂。通过小麦醇溶蛋白与根皮素以及纳米银之间的共组装作用,提高了根皮素和纳米银的稳定性,制备了抗氧化和抗菌复合胶体颗粒。然后以该抗氧化和抗菌小麦醇溶蛋白颗粒作为稳定剂,构建了界面抗氧化和抗菌P
锅炉设备具有较大的空间范围,其炉膛内的燃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并且锅炉运行状态会因电网调度、燃煤种类改变以及长时间运行等因素的影响偏离锅炉设计工况。对炉膛物理场进行在线可视化可以在锅炉运行过程中为运行人员提供更加详细的锅炉炉膛信息,对锅炉优化燃烧调整及锅炉安全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声学法和光学法为代表的燃烧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炉膛燃烧可视化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方法,而两者都难以对气体浓度场做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光电材料,由于其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发光光谱窄、带隙可调谐、原材料成本低和可溶液加工等众多优点,在发光应用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但钙钛矿的离子型结构使其易受到环境中水、氧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衰变分解,严重影响其光电性能及商业化应用前景。本论文致力于用具有良好透光性、耐热性和可塑性的聚碳酸酯(PC)与钙钛矿发光材料复合,通过原位法直接在PC薄膜中生长钙钛矿晶体,以及通
塑料管材作为一种常用管材,相比于传统同金属管材具有自重轻、可回收、寿命长等优点,其中大口径塑料管材被广泛应用于排水工程、排污工程、救援逃生等领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性能塑料,数百万的分子量使其分子链缠结严重,导致熔体流动性极差,传统方法难以加工成型UHMWPE制品,从而限制了UHMWPE的应用范围。目前大口径塑料管材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挤出成型和缠绕成型,挤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