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麸皮中低聚木糖的生物酶法制备技术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woaidada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聚木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具有很强的促进双歧杆菌增殖能力,常作为重要的益生因子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小麦麸皮富含半纤维素,是制备低聚木糖的良好原料。本文以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两种生物酶法制备低聚木糖。首先,探讨了以小麦麸皮为固态发酵基质培养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在其生长期诱导产木聚糖酶降解麦麸以制备低聚木糖的可行性,为麸皮综合利用及低聚木糖制备提供新途径;其次,以商品木聚糖酶加入粗提麦麸木聚糖中制备低聚木糖;最后,对两种生物酶法从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效果进行了比较。首先通过透明圈法及固态发酵预实验对实验菌种进行选择。三种产酶微生物(木霉Trichoderma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球毛壳Chaetomiumglobosum)接种于以粗提木聚糖为唯一碳源的透明圈测定培养基中,培养72h后三者均产生水解圈,说明三个菌种均能产生木聚糖酶。木霉通过固态发酵所得可溶性总糖含量较黑曲霉和球毛壳高,且平均聚合度适中,适合固态发酵制备低聚木糖;而黑曲霉和球毛壳经固态发酵所得低聚木糖的平均聚合度偏低,不适合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制备低聚木糖。以木霉为实验菌株进行固态发酵实验,考察了起始pH、起始含水量、接种量、表面活性剂用量、发酵时间、低聚木糖添加量、温度对固态发酵的影响,通过测定固态发酵提取液中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的浓度、平均聚合度确定最佳单因素条件为:(以底物10g麦麸为基准)起始pH4.0、起始含水量10mL、接种量1%、表面活性剂用量0.05%、发酵时间84h、低聚木糖的添加量0.25%、发酵温度为28℃培养60h后转入37℃培养24h。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低聚木糖添加量后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起始含水量>起始pH>表面活性剂用量>接种量,确定最佳固态发酵工艺为:(以底物10g麦麸为基准)起始含水量10mL、表面活性剂用量0.05%、起始pH5.0、木霉接种量1.5%。在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性实验,固态发酵提取液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为198.62mg·g-1,还原糖含量为49.32mg·g-1,低聚木糖含量为149.3mg·g-1,平均聚合度为4.027,麦麸木聚糖降解率为66.21%。对最佳条件组合下的固态发酵提取液经硅胶薄层层析,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为木三糖、木四糖。以碱法粗提麦麸木聚糖为底物,以酶解液中的还原糖浓度、可溶性总糖浓度、低聚木糖平均聚合度为衡量指标,考察了酶解时间、酶质量分数、底物质量分数、酶解温度、pH五个单因素对木聚糖酶酶解麦麸木聚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单因素条件为:酶解时间4h,酶质量分数15g·L-1,底物质量分数50g·L-1,酶解温度40℃,pH5.5。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定底物质量分数50g·L-1及酶解时间4h,选取酶质量分数、酶解温度、pH为考察因素的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得可溶性总糖含量Y对酶质量分数X1、酶解温度X2、pH X3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为:Y=9.54+0.37X1-0.56X2+0.55X3+0.006X1X2-0.86X1X3-0.32X2X3-0.28X12-0.58X22-0.38X32。模型能够较好的对实验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因素间的主次顺序:酶解温度>pH>酶质量分数,进一步确定最佳酶解工艺为:酶质量分数10.7g·L-1,酶解温度36℃,pH6.0。在最佳酶解条件下,该法所得可溶性总糖含量为200.9mg·g-1,还原糖含量为93.52mg·g-1,低聚木糖含量107.38mg·g-1,平均聚合度为2.148,麦麸木聚糖酶降解率66.97%。通过薄层层析结果显示,酶解液的主要成分为木二糖、木三糖。比较了两种制备低聚木糖的生物酶法方案和工艺的差异,重点比较了两类生物酶法对木聚糖的降解情况。以微生物固态发酵麦麸制备低聚木糖虽然没有商品木聚糖酶所制备的低聚木糖的有效成分多,但由微生物经诱导产生的木聚糖酶对木聚糖具有一定酶解效果,能够实现微生物以麦麸为固态发酵基质生长,并在生长期诱导所产木聚糖酶降解麦麸同步进行,简化低聚木糖制备工艺,方法具有可行性,为制备低聚木糖提供了新途径。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基于此,我国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风力发电是能源
该文提出按保护测量量分为只识别故障类型的部分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和同时识别故障类型和系统阻抗的完全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针对传统电流电压联锁速断保护应用中的缺点,该文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期刊
远动系统为各级调度控制中心提供实时数据,实现对远方运行设备的监视和控制。该文首先介绍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而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通讯单元的设计方案。然后,该文讨论了差错控制理论及远动信息编码。最后,对应用80C196KB单片机系统研制的通讯单元的硬件方案、结构以及关键电路进行了分析,并对软件设计思路、方案及部分软件模块的流程图做了介绍。
该文从方案分析入手,详细讨论了整个系统的难点、重点,并给出相对较优的解决方案.系统由直直变换器和逆变器两部分构成,直直变换选择全桥隔离变换器,逆变部分则利用脉冲整流
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计算机图形学和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发展历史,分析和总结了可视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各种软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现有图形存在的显示形式单一、通用性不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