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油井管用钢的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tong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过去几十乃至上百年油气工业的迅猛发展,浅层易开采油气资源几乎开采殆尽,迫切需要在一些含高腐蚀性硫化氢(H2S)气体的深层油气田进行勘探和开采。油井深度的提高、深井中的高温高压环境以及高腐蚀性H2S气体都对油井管(OCTGs)的强度、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等性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市面上现有110ksi级(758MPa)油井管用钢已满足不了在深层高腐蚀性环境下服役的要求,亟需开发下一代125ksi级(862MPa)油井管用钢。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发现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抗SSCC性能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强度的提高往往诱发严重的SSCC敏感性。如何在提高油井管用钢强度的同时优化其抗SSCC性能已成为材料学界的一项难题。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油井管用钢进行淬火&高温回火处理获得的回火马氏体组织有希望在获得高强度的同时兼具优异的抗SSCC性能。但是,一方面该组织具有许多不同微观尺度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对强度和抗SSCC性能的影响还未被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这些结构单元还容易受冶炼、热处理工艺等的影响,加大了研究制备工艺-微观组织-强度&抗SSCC性能之间内在联系的难度。因此,本论文从油井管用钢中易诱发SSCC的因素入手,通过优化冶炼工艺、调控热处理工艺参数等,厘清了油井管用钢中影响强度和抗SSCC性能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油井管用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参数等,成功把油井管用钢的强度级别提高到125 ksi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其抗SSCC性能。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示:首先通过常规连铸(CC)和连铸-电渣重熔(ESR)工艺分别冶炼一种125 ksi级油井管用钢,发现ESR工艺制备的油井管用钢中不含一次NbC,而CC工艺生产的油井管用钢中含有一定量粗大的一次NbC。对比研究和分析这两种实验钢淬火&回火后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抗SSCC性能,发现一次NbC的消除能略微提高屈服强度,但对改善抗SSCC性能没有显著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尽管消除一次NbC促使实验钢在回火时析出了更多对抗SSCC性能有利的细小二次NbC,但并没有显著细化马氏体亚结构,还提高了位错密度和大角度晶界的比例。更多二次NbC带来的对抗SSCC性能有利的影响与提高位错密度和大角度晶界比例带来的对抗SSCC性能不利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因此ESR工艺没有显著改善实验钢的抗SSCC性能。考虑到ESR工艺的实际成本,因而认为利用ESR工艺生产油井管用钢是不必要的。在排除了一次NbC的影响后,通过向低碳Cr-Mo高强度油井管用钢中添加不同含量的V、Nb元素,研究了 Nb含量对实验钢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保温淬火后原奥氏体晶粒尺寸(PAGS)的影响规律,还研究了 V合金化对实验钢抗回火软化性能及抗SSC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C能有效抑制实验钢在奥氏体化时的晶粒长大。然而,当实验钢在910℃及其以下温度进行奥氏体化保温时,添加0.006%Nb的实验钢与添加0.02%Nb的实验钢产生的PAGS没有显著差异。V合金化诱导产生的VC在回火过程中能有效抑制位错的湮灭,并细化富Cr碳化物及马氏体板条群。此外,V合金化能有效提升实验钢的抗回火软化性能,其背后机制主要归因于VC自身的析出强化,而不是由V合金化所引起的位错强化、板条群细化产生的亚结构强化及富Cr碳化物细化导致的析出强化等。抗回火软化性能的提升可以使油井管用钢在更高温度回火的同时,维持较高的强度(110 ksi)和较好的抗SSCC性能。为了实现更高温度的回火,通过增C、加Cu研究了不同C、Cu含量对高强度油井管用钢微观组织、电化学氢渗透行为、热脱附行为、力学性能及抗SSCC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控不同热处理参数使不同实验钢保持相近的屈服强度,进行微观组织观测和抗SSCC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C有利于实验钢在实现更高温度回火的同时,获得较低的位错密度、较高的强度和优异的抗SSCC性能。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Cu合金化能细化马氏体亚结构,并保留较高的位错密度。富Cr碳化物的尺寸和体积分数随C含量的增加和回火温度的提高而增大。高密度位错和小角度晶界能显著降低氢的扩散系数D0,增加可扩散氢浓度C0,并扩大氢脱附速度曲线中的低温脱附峰面积。在710℃回火析出的富Cu相对于氢脱附速度曲线中的高温脱附峰没有显著影响,高温脱附峰面积主要受富Cr碳化物尺寸和体积分数的综合影响。位错密度的降低和作为不可逆氢陷阱的富Cr碳化物是显著改善实验钢抗SSCC性能的主要因素。尽管添加1%Cu不能有效提高实验钢的抗SSCC性能,但却提高了屈服强度,使之满足API标准对125 ksi级油井管用钢的强度要求,同时没有损害抗SSCC性能。
其他文献
反应堆堆芯中子场的中子分布情况与反应堆经济性和安全性息息相关。由于反应堆堆芯运行环境以及反应堆堆型设计的限制,导致部分情况下无法使用堆芯内探测器进行中子场的监测。因此,基于堆芯外探测器数据重构堆内中子场成为反应堆堆芯中子场监测领域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堆芯外探测器的空间响应原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了基于堆芯外探测器重构堆芯中子场的相关方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和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基
斯格明子是涡旋状局域磁结构,具有小尺寸和易于电操控等特点。近年来,斯格明子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信息载体,被提出用来构建多种磁信息功能器件,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斯格明子的稳定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非中心对称手性磁体中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与中心对称单轴铁磁体中的垂直磁各向异性。传统的中心对称单轴铁磁体中存在拓扑非平庸的一类磁泡和拓扑平庸的二类磁泡,其中第一类磁泡的拓扑性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s)因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质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对象。由于其光谱可调、荧光量子产率(PLQY)高、吸收光谱范围宽、载流子扩散长度长等特点,MHPs在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MHPs在防伪、激光器、传感与探测以及光催化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探索MHPs的新应用成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内源性的改变晶体结构或外源
纳米酶克服了天然酶易失活、成本高、可回收性差等缺点,因此非常有希望替代天然酶来用于催化反应。虽然纳米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纳米酶的种类依然局限于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另外,由于目前对纳米酶的催化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导致缺乏理论指导用于设计新型的纳米酶。现阶段设计新型的材料往往需要不断的尝试,耗时耗力,科研效率极低。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基于催化剂的结构决定其催化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系统和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在多机器人系统、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复杂度和需求多样性不断增加,单一个体的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个体在采取行动时通常会考虑自身利益,其中个体利己行为通常可以用个体性能指标来刻画。本文中,我们考虑个体具有利己行为的一类多智能体系统。显然,在这类系统中,个体的利己行为并
多相催化转化CO2和N2等小分子为一系列增值化学品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而通过研究反应的机理精准设计高效催化剂则是研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密度泛函理论(DFT)已经成为设计和研究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在催化剂催化机理的研究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MoS2是非贵金属催化剂,且不同金属掺杂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析氢反应、CO2还原反应以及催化合成氨等反应。基于此,本文利用DFT计算,通过细致的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多相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生物质转换和汽车尾气处理等多个领域。调变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组分和形貌会显著改变其催化活性。其中,调控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尺寸,更是成为该类催化剂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金属尺寸效应的研究也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重点。调控金属尺寸的同时,载体对金属量子尺寸效应同样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然而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有限。另外,对于双金属催化剂,调
中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反应堆系统设计、中子学实验、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中子能谱精准调控与测量技术,即获得满足特定需求的中子能谱并实现测量,是整个中子调控技术的核心问题。反应堆中子能谱的精准调控影响到反应堆设计的经济安全性与中子学实验的可靠性等,同时实现精准测量是保证调控准确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中子能谱调控技术凭借人工经验迭代设计调控模块,调控准确度难以保证,另外,宽能域中子能谱的在线测量技术也存在解
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不同的量子体系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具有各自的优势。由于单个的量子系统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所有需求,所以由多个不同量子系统组成的混合量子网络就成为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充分发挥混合量子网络中不同量子体系的优势,需要实现彼此之间的量子连接,光子作为天然的飞行比特,非常适合用来实现不同量子体系的连接。量子节点作为量子网络的核心单元,需要能够实现量子比特
刚性和韧性是决定聚合物材料能否被用作工程材料的两个关键参数。聚丙烯(PP)作为广泛使用的通用高分子材料之一,由于抗冲击性能,尤其是低温抗冲击性能差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通过共混和釜内合金将橡胶/弹性体引入到基体PP中是制备高抗冲聚丙烯(HIPP)的有效手段。但是,引入橡胶/弹性体增韧的同时,PP的刚性会大幅下降,这也不利于PP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因此,本论文结合聚合物脆韧转变理论与多组分高分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