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韧平衡的高抗冲聚丙烯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性和韧性是决定聚合物材料能否被用作工程材料的两个关键参数。聚丙烯(PP)作为广泛使用的通用高分子材料之一,由于抗冲击性能,尤其是低温抗冲击性能差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通过共混和釜内合金将橡胶/弹性体引入到基体PP中是制备高抗冲聚丙烯(HIPP)的有效手段。但是,引入橡胶/弹性体增韧的同时,PP的刚性会大幅下降,这也不利于PP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因此,本论文结合聚合物脆韧转变理论与多组分高分子体系弹性理论,建立多相模型,将聚合物的刚性和韧性联系起来,定量研究材料刚性和韧性的影响因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验工作,研究基体PP以及改性粒子的结构与性质对PP复合材料刚韧平衡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单相改性粒子增韧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刚韧平衡:建立了单相改性粒子(如聚烯烃弹性体POE、乙丙橡胶EPR、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增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模量与改性粒子的模量、含量、尺寸和临界粒子间距IDc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这些参数对聚合物复合材料刚性和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典型的PP/橡胶体系(IDc=0.11 μm),26.1%是橡胶增韧PP复合材料理论上模量损失的最低值。并且,如果改性粒子模量小于基体模量的十分之一,粒子的模量对复合材料的刚性影响较小,其含量才是决定复合材料刚性的关键参数。2、核壳橡胶粒子增韧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刚韧平衡:建立了临界脆韧转变点核壳粒子增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模量与核壳粒子尺寸、核壳粒子模量,核壳粒子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核壳粒子的结构与性质对复合材料刚韧平衡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保证核壳粒子有效的前提下,核模量越高、壳模量越低越有利于增加复合材料的刚性。而且,5.4%和13.5%的模量损失分别对应以PP为核、EPR为壳,和以PE为核、EPR为壳的核壳粒子增韧PP复合材料理论上模量损失的最低值,远小于单相粒子增韧PP复合材料的最低模量损失(26.1%)。对于釜内合金PP,很难保证核、壳的纯度(即橡胶壳中含均聚PP或PE,PP或PE核中含EPR),所以壳EPR越纯,核PP或PE中EPR含量越低,越有利于釜内合金PP的刚韧平衡。3、核壳粒子的结构对抗冲聚丙烯复合材料刚韧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将不同刚性的PE与PP、EPR共混制备了 PP/PE-EPR核壳复合材料。研究了核壳粒子的结构对PP复合材料刚韧平衡的影响。AFM-IR和SEM结果表明,在共混过程中,EPR壳包裹PE核原位形成核壳结构粒子并均匀分散在基体PP中。研究还发现,核壳粒子比单相橡胶/弹性体增韧PP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刚韧平衡,并且较硬的PE核更有利于复合材料的刚韧平衡。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为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4、基体聚丙烯分子量对抗冲聚丙烯复合材料刚韧平衡的影响: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了基体聚合物分子量Mn、脆性断裂强度σb与临界粒子间距IDc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聚合物复合材料脆韧转变和刚韧平衡的影响。理论与实验结果均表明,复合材料的IDc与基体聚合物σb2/3成正比。而基体聚合物的σb由其分子量的高低决定。所以,高分子量的基体聚合物具有较大的IDc,更有利于其复合材料的脆韧转变。研究还发现高分子量PP为基体的PP/POE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模量损失。因此,高分子量的基体PP更有利于其复合材料的脆韧转变和刚韧平衡。5、基体聚丙烯分子量分布对抗冲聚丙烯复合材料刚韧平衡的影响:研究了基体PP分子量分布(MWD)对其复合材料脆韧转变和刚韧平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数均分子量Mn的基体PP,MWD越宽,PP/POE复合材料越易发生脆韧转变。其原因是基体PP的MWD会影响其脆性断裂强度σb。实验结果还表明PP的MWD越宽,其σb就越高,复合材料的临界粒子间距IDc也就越大。而较大的IDc意味着较少的改性粒子就可以诱导复合材料发生脆韧转变,所以宽MWD的基体PP所对应的PP/POE复合材料的最低模量损失更小,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刚韧平衡。
其他文献
引力透镜效应指背景天体发出的光线在前景天体引力场作用下发生偏折从而产生多重像、形状改变、流量变化的现象。“微引力透镜”这个术语在1986年开始被使用,指恒星级致密天体的引力透镜效应。微引力透镜在测量类星体吸积盘尺寸、限制星系中暗物质致密天体比重、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天体物理研究中强大的工具。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是近年来发现的持续时间在毫秒
反应堆堆芯中子场的中子分布情况与反应堆经济性和安全性息息相关。由于反应堆堆芯运行环境以及反应堆堆型设计的限制,导致部分情况下无法使用堆芯内探测器进行中子场的监测。因此,基于堆芯外探测器数据重构堆内中子场成为反应堆堆芯中子场监测领域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堆芯外探测器的空间响应原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了基于堆芯外探测器重构堆芯中子场的相关方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和创新之处如下:(1)提出了基
斯格明子是涡旋状局域磁结构,具有小尺寸和易于电操控等特点。近年来,斯格明子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信息载体,被提出用来构建多种磁信息功能器件,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斯格明子的稳定的物理机制主要包括非中心对称手性磁体中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与中心对称单轴铁磁体中的垂直磁各向异性。传统的中心对称单轴铁磁体中存在拓扑非平庸的一类磁泡和拓扑平庸的二类磁泡,其中第一类磁泡的拓扑性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s)因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质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对象。由于其光谱可调、荧光量子产率(PLQY)高、吸收光谱范围宽、载流子扩散长度长等特点,MHPs在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MHPs在防伪、激光器、传感与探测以及光催化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探索MHPs的新应用成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内源性的改变晶体结构或外源
纳米酶克服了天然酶易失活、成本高、可回收性差等缺点,因此非常有希望替代天然酶来用于催化反应。虽然纳米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纳米酶的种类依然局限于氧化还原酶类和水解酶类。另外,由于目前对纳米酶的催化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导致缺乏理论指导用于设计新型的纳米酶。现阶段设计新型的材料往往需要不断的尝试,耗时耗力,科研效率极低。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基于催化剂的结构决定其催化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系统和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在多机器人系统、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复杂度和需求多样性不断增加,单一个体的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个体在采取行动时通常会考虑自身利益,其中个体利己行为通常可以用个体性能指标来刻画。本文中,我们考虑个体具有利己行为的一类多智能体系统。显然,在这类系统中,个体的利己行为并
多相催化转化CO2和N2等小分子为一系列增值化学品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而通过研究反应的机理精准设计高效催化剂则是研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密度泛函理论(DFT)已经成为设计和研究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在催化剂催化机理的研究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MoS2是非贵金属催化剂,且不同金属掺杂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析氢反应、CO2还原反应以及催化合成氨等反应。基于此,本文利用DFT计算,通过细致的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一类重要的多相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生物质转换和汽车尾气处理等多个领域。调变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组分和形貌会显著改变其催化活性。其中,调控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尺寸,更是成为该类催化剂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金属尺寸效应的研究也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重点。调控金属尺寸的同时,载体对金属量子尺寸效应同样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然而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有限。另外,对于双金属催化剂,调
中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反应堆系统设计、中子学实验、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中子能谱精准调控与测量技术,即获得满足特定需求的中子能谱并实现测量,是整个中子调控技术的核心问题。反应堆中子能谱的精准调控影响到反应堆设计的经济安全性与中子学实验的可靠性等,同时实现精准测量是保证调控准确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中子能谱调控技术凭借人工经验迭代设计调控模块,调控准确度难以保证,另外,宽能域中子能谱的在线测量技术也存在解
近年来,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不同的量子体系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具有各自的优势。由于单个的量子系统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所有需求,所以由多个不同量子系统组成的混合量子网络就成为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充分发挥混合量子网络中不同量子体系的优势,需要实现彼此之间的量子连接,光子作为天然的飞行比特,非常适合用来实现不同量子体系的连接。量子节点作为量子网络的核心单元,需要能够实现量子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