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电源领域飞速发展,锂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锂辉石作为一种重要的含锂矿石,如何高效的开发利用锂辉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锂辉石浮选方面,碱法不脱泥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得锂辉石的浮选工艺大大简化并日趋成熟。以Na2CO3、NaOH、Na2S为主的调整剂能有效的起到调浆及抑制脉石的作用。而在捕收剂开发方面尤其是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捕收剂的研发是目前锂辉石浮选领域的难点,亦是提高锂辉石浮选效率的有效手段。论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探索了新型捕收剂在锂辉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分并通过表面性质探究捕收剂捕收行为差异的原因,最终实现新型捕收剂的推广应用。锂辉石单矿物试验表明,捕收性能十二烷基琥珀酰胺(HZ)强于油酸钠、脂肪酸甲脂磺酸钠(MES),油酸钠和MES的捕收性能接近。油酸钠在弱碱性条件下捕收性能较优,且能被Ca2+、Fe3+活化。HZ在弱酸性条件下捕收性能较好,MES的浮选性能受pH影响不大,二者均被Ca2+、Fe3+抑制。组合捕收剂组合之后浮选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捕收剂,其中油酸钠:HZ=5:1组合捕收剂浮选效果最好。实际矿石闭路试验表明,使用油酸钠:HZ=2:1做捕收剂浮选锂辉石矿物在原矿品位1.4%的条件下能得到品位5.60%,回收率81.80%的锂辉石精矿。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动电位测定等分析表明,三种捕收剂在锂辉石表面均有吸附作用。油酸钠在锂辉石表面是以化学吸附为主,HZ、MES则是以物理吸附为主。捕收剂的表面性质分析表明,起泡性MES>油酸钠>HZ, CMC值MES<油酸钠<HZ, HLB值MES>油酸钠>HZ。过强的起泡性对浮选行为不利,在保证气泡量的情况下,HZ的浮选效果较优。吸附量计算表明在最佳浮选浓度下,捕收剂在气-液间的吸附量ГHZ>r油酸钠>ГMES,根据吸附迁移假说,表面活性剂在气液间的吸附量越大表明其迁移到气固相的物质越多,这与吸附量试验结果抑制,间接地验证了HZ良好的捕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