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战国至辽"金饰墓主现象"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北方地区考古发现战国至辽的高等级墓葬中,其中4处13座墓葬中有一种丧葬现象具有特殊性,即用金饰在墓主人的头部、上半身、下半身、足部,或者在墓主人的衣物上进行装饰,以显示墓主人的财富、高贵身份和权威,我们称之为“金饰墓主现象”。这13座墓葬的墓主人分别为戎王族成员、匈奴部落大首领、西域古国的上层贵族、粟特上层贵族和辽代皇室成员。这种葬俗起源于欧亚草原地区,在北方地区延续时间较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留存的遗迹、遗物和相关资料,为研究古代中国民族融合、丝绸之路、对外交流等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内容。论文首次将有“金饰墓主现象”的墓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专题研究,以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4处13座墓葬为切入点,分汉代以前、汉魏北朝时期、隋至辽代三个时段,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源流及汉代以来具体表现的变化。汉代以前,墓主身体上佩戴金饰数量较多,饰品较小,金饰主要在上身(包括衣服、身体)部位。纹饰类型以动物纹偏多,有明显的欧亚草原因素。汉魏北朝时期,金饰品数量明显减少,装饰部位集中于衣服前胸。隋至辽代,金饰品数量增加,出现了金覆面的装饰,金饰的纹饰出现了龙、凤纹等具有鲜明中原文化因素的特征。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和学习。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债权让与的案件,案件中需要确定受让人何时取得债权,涉及第三人的案件中,还要确定受让人取得的债权对第三人的效力,我国立法上未明确规定债权让
为求解一系列实际问题,我们往往会构造出Ax= b这样的线性方程组,通过求解Ax=b,问题就得以解决,而这些问题经常会在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应用等众多领域遇到.为了快速有效的求解
激发荧光断层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FMT)是当前光学分子影像研究中的一大重要的技术。激发荧光断层重建技术被逐渐应用于预临床研究中,它可以获得小鼠活体
格子气自动机(Lattice Gas Automata)作为处理计算流体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其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众多科学研究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导学案”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
内切-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Endo-β-N-acetylglucosaminidases,ENGase)作为一种糖苷内切酶,可以水解N-糖蛋白中糖链上两个N-乙酰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GlcNAc)之间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以及社交的过程中,在行为上、情感上以及心理上对学校以及学校成员认可与融入的一种情感。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正在逐步从尖端科技走向日常生活,因此对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分析和发展技术——群体智能,开始被大量学者所关注研究,而群体智能中社会化行为的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夸克和轻子等组成了亚原子,而质子和中子等这些亚原子组成原子。一般情况下,由于夸克和胶子禁闭于强子中,我们无法观察到孤立的夸克和胶子。但是现
近几十年来,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经受住了几乎所有高能物理实验的检验,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理论。它其中所包含的19个自由参数一旦被测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