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英语教师纠正性反馈信念与课堂实践关系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语学习的发展阶段中,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言时难免会犯各种语言错误。纠正性反馈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有效工具,而且对于学生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对于纠正性反馈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课堂纠错实践和师生互动,这两者恰与学生的二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教师纠正性反馈信念、实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在教师纠正性反馈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都已取得相当的成就,然而,对于教师纠正性反馈信念与课堂实践的潜藏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把英语职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研究参照Lyster and Ranta(1997)纠正性反馈分类框架,基于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探究职前英语教师纠正性反馈信念与课堂实践的现状,旨在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教师潜藏思维的理解并为教学实践与教师培训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以华中师范大学4名英语教育硕士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课堂观察及刺激回忆的质性分析原理,目的在于探明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职前英语教师对纠正性反馈持有何种信念?(2)职前英语教师的实际课堂纠正性反馈行为是怎样的?(3)职前英语教师纠正性反馈信念与其课堂实践两者关系如何呈一致或不一致?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教师的纠正性反馈信念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1)纠错效用:所有教师都认为纠正性反馈对于促进学生二语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大多数教师会考虑错误是否与教学重点相关、时间限制、活动类型等因素决定是否纠错;2)纠错类型:所有教师都会关注语音错误、词汇错误和语法错误,但其着重点不同;3)纠错时机:大多数教师认为延迟纠错比及时纠错更有效果;4)纠错主体:所有教师都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纠错主体;5)纠错策略:大多数教师认为重铸和重复更有效果,请求澄清和元语言反馈较难实施。(2)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以提供纠正性反馈,部分教师将不同策略结合使用。其中,重铸使用率最高,重复其次,直接纠错、引导、请求澄清和元语言反馈所占比例较少。(3)教师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课堂实践从而保持一致,但同时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不一致揭示了教师对于纠正性反馈认识的模糊性、信念间的内部冲突、学生的需求与回应、课堂生成性因素、实习导师影响以及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或考试的关注度限制其课堂实践。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最后就如何优化职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职前英语教师需要对纠正性反馈有清晰的系统化认知,并且了解学生的纠错需求与偏好,从而根据其实际情况灵活地最佳方法以促进其二语能力发展;(2)教师教育者以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应完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和培训项目,并努力为其提供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3)教学研究者应调查职前英语教师的信念及实践发展现状,研发出纠正性反馈培训的系列课程。
其他文献
目的:口腔种植现今已成为重要的口腔修复方式,其中钛及钛合金是目前最常用的口腔种植材料。然而在其应用过程中,种植失败时有发生,这与人体复杂的体液环境有关。前期研究发现
目前,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用地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主要途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地下轨道交通工程。软粘土地层中,盾构隧道建成后的地基
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各个时代专书语法的梳理有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汉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篇论文选取了明清之际谈迁的史料笔记《枣林杂俎》的副词作为
采用SDS法、溶菌酶法、氯化苄法、试剂盒法和改进CTAB法五种方法分别提取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结果分别经过核酸蛋白分析仪、电泳以及RAPD检测,通过DNA的纯度和
在生成语言学文献中,出于对照研究的需要,研究者造出了许许多多不合语法的句子,因为它们不表达任何意义。但是这种不合语法的句子难道真的没有意义吗?是不是有的不合语法的句
卫匡国是意大利早期著名的传教士汉学家,他的中国历史研究代表作品《鞑靼战纪》,是一部17世纪时期用耶稣会传教士的视角去再现明清交替时期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具有跨文化
该翻译为英译汉实践,原文选自马克·沙利文的小说《血色天空下》。沙利文以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为创作背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创作依据,通过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向读者呈现了一
目的:P.gingivalis是公认的牙周可疑致病菌之一,并且可广泛内化入各种宿主细胞内,从而与全身疾病、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P.gingivalis可协助HIV-1进入Hela上皮细
微生物尤其是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微生态群落组织和功能,从而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细菌相互作用代价较高,随着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日益
分子印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该技术以目标分子为模板,通过加热、氧化还原等方式引发单体和交联剂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聚合物,然后洗脱模板,得到具有三维立体空腔的聚合物(MIPs)。由于聚合物模拟了抗原-抗体的识别原理,因此又被称作塑料抗体。相比抗原-抗体,聚合物具有耐高温、耐酸碱、稳定性高、合成成本低等优点。碳材料由于制备简单,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催化降解、生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