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的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其主要观点是:人类交际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对于最佳关联性的期待,即听者期待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每一种明示的交际活动都传递着最佳关联假设,这就是关联原则。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被定义为一种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能从本体论意义上对翻译这种复杂的编码解码过程进行解释。总体而言,关联理论因其自成一体的特点,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视角。格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译者必须兼顾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寻求译文与原文语境的最佳关联。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梳理并分析其在译界的研究现状和接受情况,同时指出这一理论的缺陷和外界对该理论的误解。通过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本文肯定了关联翻译理论所具备的解释力。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是:1.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解释一些翻译现象。2.归纳汉语古典诗歌独具的特点,分析古诗英译的特殊要求。3.结合《游子吟》的七种英译,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可译性、翻译策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