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智慧教室建设研究--以S大学新校区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方向。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智慧教室的本质特征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以外部适应为主建设起来的智慧教室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是否达到智慧教室的预期建设目标呢?
  本论文以国内一所公认的智慧教室建设较完善的大学作为个案,通过案例研究,探究当前国内高校智慧教室使用的现状,总结经验,分析不足。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检索已有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智慧教室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探讨,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技术视角的研究较多,学生视角的研究较少。
  第二部分,历史回顾。中国建设智慧教室最初主要介绍国外智慧教室建设的经验以及理论,其次才慢慢开始智慧教室的试点建设,得到不错的反馈之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智慧教室。高校智慧教室建设将重点放在设备和功能的多样性、技术的先进性上,只是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安装在教室里,学生在智慧教室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第三部分,实证调查过程与调查结果。
  第一步,观察和访谈。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出发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发现,智慧教室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有正向影响,同时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越高,主动学习意愿和能力更强。
  第二步,问卷调查。借鉴权威学者编制的问卷,从学习活动维度、物理环境维度、生机交互维度、资源获取维度、内容呈现维度五个维度出发,调查学生使用智慧教室的学习体验,同时对填问卷中的部分学生进行即时访谈。发现,学生对智慧教室的整体体验感较好,智慧教室以丰富、方便的物理和技术条件能影响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结合历史回顾和现状调查发现,智慧教室中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智慧教室的物理条件、生机交互、资源获取、内容呈现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数字素养水平;优化智慧教室物理环境;便利资源获取:提升生机交互速度;增加内容呈现方式。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学校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这让不少高校以及中小学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一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性知识被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热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课程资源引入学校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祖国文化的感情从而培养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社会上呼吁减负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减负意味着要减轻不合理的、不必要的负担,那么实施减负之前就要厘清合理负担与不合理负担,为减负提供合理的价值依据。近年来,呼吁为教师减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教师的工作负担?本文源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了研究问题。
  如今,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己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教师的工作中有诸多不合理,且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负担问题,能够有助于本研究建立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价值标准,同时也为建设
国际理解教育首次被提出至今已有70余年,在我国受到普遍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及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现状如何?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选择所在地成都,对成都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调研,在具体思路上,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选用视域融合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分析成都市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试图对其进行归因,从文化、制度、师资、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
董事会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董事会制度是否完善、科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教职工、学生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已有文献及实地调查发现,中国民办高校都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都设立了董事会。然而由于具体国情的调试和法律的不完善,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董事会的组成人员结构单一;董事会、校长权责不明;董事会运行机制不畅:及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中国民办高校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因此必须
校园标语是大学校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标语不仅在引导大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展现大学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传递大学精神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符号。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乏对校园标语的语言及功能研究,但专门以大学校园标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屈指可数,且多数成果的理论基础相对缺乏。本研究以S大学的校园标语为例,以符号学为视角,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对校园标语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展开研究,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