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时逢兵燹战乱而国人亦正处于对民族文化自省与反思,营造学社先贤们开启了中华传统民居学术历程,梁思成先生确立为学术名词“民居”,而英国风土建筑学术萌芽自16世纪,在方法论、学术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已形成多维学科视野的时代语境。另外伴随至今的“百年乡建”和乡村现代化转型,特别是建筑师所面临“乡村复兴”背景,其学术自然以多元视角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农村地区,至今英格兰乡村依旧维系“兼城兼农”的田园景观,伴随乡村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早在18世纪英格兰已完成全面的社会变革,成为一个典型的非农社会。传统民居是为乡村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其学术问题域、方法论及学术成果亦与上述多重问题戚戚相关。英格兰传风土建筑既是历史遗迹,又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其堂室格局演进模式同伴随的乡村历史进程是为“居住形态”的现代化转型样本,将风土建筑传统视为时代文化延续,联系居住行为与民俗文化,形成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语境”。上述背景下重读华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重新界定英美的学术视角而又反过来形成对本土研究视野的考订,将中华建筑艺匠开放于全球建筑文明的时空参照中无疑具备时代的意义。通过12个月访学期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建筑类型学抽象图式分析、归纳英格兰民居堂室格局演进轨迹,定义9个“基础图式”(Basic Schemata)与10个“衍生模式”(Spatial Verbs),对传统民居中的关键普遍类型给予案例蒐集、阅读、分析和学术诠释,特别是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英格兰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风土建筑的演化与变异,由此形成中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类型谱系。并在之后的史论分期中以历史学外部路径触及类型演进中的社会问题,为达单体建筑样本集群与宏观历史语境的关联,从而将民居衍生类型与其背后的居住行为、居住文化习俗融入到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内容和成果表明,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在长达5-7个百年的演进过程中,民居建筑平面作为分析理解其形态发展的切入点,是为演进历程之最直接镜像,亦属整体乡村文化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直观表达,同时具备类型学的谱系特点,大致9种不同主体大类:廊厅(Aisled Hall)、敞厅(Open Hall)、长屋(Longhouse)、堂入式(Lobby-entrance)、直入式(Direct-entry Farmhouse)、扩间模式(Increased Accommodation)、单坡模式(Outshuts)、双进模式(Double-pile Houses)及非主流类等等。该类型演进谱系按照编年发展体例主要分为:中世纪晚期的风土时代遗产(c.1250-c.1575);两次英格兰传统民居大变革时代(c.1575-c.1642);英格兰居住建筑风土传统衰退期(c.1642-c.1690)和英格兰居住建筑风土传统消亡期,各个时代的堂室格局类型皆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印记,亦受到时代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往大陆地区关于传统民居研究要么重点在历史上的风土住宅,要么专攻借助于社会学科的乡村研究,文章则在充分研究建筑学本体空间形态的前提下探寻两者之间的兼容——以中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整个近世时代英格兰传统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筑类型学方法蒐集、阅读、分析和归纳其堂室格局类型衍生进程,并进一步挖掘建筑空间形态演进模式背后的历史动因,从而试图探寻和讨论英格兰乡村现代化、城市化的整体文脉特征。文章试图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学术贡献:①英格兰风土建筑学术发展历程文献综述及其民居类型学方法论;②英格兰近世传统民居调查样本图集;③英格兰传统民居堂室格局类型演进模式谱系(Typological Schemata System)及其史论分期。最后回首整个文章研究历程,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那样将其历史传统如此完整地带入了现代生活,历史和传统已成为英国人行事的准则,影响着不列颠大陆(Great Britain)的方方面面。中国人对于英国率先打开晚清国门的情感自来复杂,英国的城市化历程虽说其本质上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属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型”模式,伴随圈地运动(Enclosure)、农业革命(British Agricultural Revolution)、铁路运河交通建设及商业革命等多线进程,但在其乡村景观变迁的历史大潮中依旧维系了风土传统以形成一种“兼城兼农”的优良品质,伴随期间的传统民居类型演变亦走过一条具备谱系化特征的完备进程,研究其具体过程并加以分析整理无疑对乡村居住建筑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建筑师和建筑学理论研究者来说,在上述中国城镇化的大潮中,如何留住绿水青山的“乡愁”,如何书写记述乡村风土景观及其背后的演变历史是为本文所期望的突破,通过整理客观建筑样本案例并加以类型学方法论的分析,为最壮阔的地景变迁历史做一点微薄的笔记,亦为后续学者同仁的学术研究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