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我国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开始颁布与实施,其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在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随着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困难生跟不上”的局面出现。那么,在现行大班额授课制的条件下,如何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这种教学的不足,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呢?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摈弃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法,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指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使学生分层提高。其实质就是要客观地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科学的手段,对之进行主动的干预和调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每个学生及每个方面的角度出发,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的英语教学实习经历,提出了适合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一般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策略。为了证实分层教学的效果,作者于2012年9月~2013年1月,在辽宁省熊岳高级中学的高二年级3班和4班一共60名学生中开始为期半年的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在实验中,作者将学生分为A层(优等生)、B层(中等生)、C层(困难生),进行分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分别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结合任务的完成情况分别进行讲评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次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快、慢班,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按原班级进行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彼此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实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总之,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值得借鉴与深化的教学探索。分层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其节奏,精心设计各阶段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灵活运用,不断实践。诚然,它的发展与应用还很不成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使它具有更大的可行性,从而使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本研究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为创新性、突破性和开拓性.创造性思维是在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时,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它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形
目的:随着改革开放与信息全球化发展,大学生性观念趋于开放,由此引发的非安全性性性行为,如性传播疾病和非意愿性妊娠在大学生中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性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性认知和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堂参与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地
<正>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变化。各种语言学派和以各派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外语教学法先后应运而生。
《聊斋志异》里的侠女形象和唐传奇中的侠女形象相比既有传承之处,又有新变的地方。传承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侠义精神的沿袭上,如有仇必报、行侠仗义、功成身退;新变体现在
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相当于血液之于人体的功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企业目标假设。企业未来所创造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企业的价值。本文立足于现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伤口加压包扎时间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加压包扎时间提供依据,并总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收
<正>0引言肾病综合症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为特征。1诊
目的了解护士安全文化认知现状,构建适合临床护士安全培训的核心知识体系;开展护士安全培训并评价效果,为完善护理安全培训体系,深入开展护士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