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潮滩湿地是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演替发生比较活跃的区域,潮滩湿地在淤涨的条件下有向陆演替的趋势。对于河口潮滩湿地演替的研究是目前湿地生态学领域里的热点问题,能为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长江口潮滩湿地——崇明东滩为研究基地,现场调查崇明东滩湿地植被类型、分析植被群落重要值、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植物的生活型,实验室分析植被生物量以及含氮量,研究群落重要值、群落生活型、生物多样性、生物量以及氮容量在演替过程的变化。试图阐明潮滩湿地植被演替过程的特征。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潮滩植被生态演替的特征 潮滩湿地植被的成带分布反映了植被生态演替过程,在藻类盐渍带上缘生长着先锋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mariqueter)带,随着高程升高,海三棱藨草逐渐被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所取代。随着高程升高,海三棱藨草的重要值逐渐下降,互花米草的重要值先升高再降低,芦苇的重要值则不断升高。海三棱藨草带和互花米草带植物生物多样性较低,芦苇带植物多样性明显升高,且出现一年生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物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潮滩湿地潜在的优势种。 2.潮滩植被生物量的演替特征 植物生物量随着演替有增长的趋势,演替早期的先锋物种的生物量最低,作为演替较晚阶段出现的物种,芦苇和互花米草的生物量较大,互花米草做为外来物种,为潮滩湿地提供了巨大的初级生产力。 崇明东滩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生长季节内都表现出单峰变化,一般夏季(7、8月间)达到峰值。海三棱藨草地上生物量8月份达到最大,最大值为388.00g·m-2。互花米草和芦苇地上生物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最大值分别为4244.40g·m-2和4323.20g·m-2。互花米草和芦苇的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p=0.0174),互花米草与芦苇两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683)。三种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累积生长量的变化趋势是:互花米草最多,海三棱藨草最少。互花米草和芦苇差异不显著(p=0.458),互花米草和芦苇地上部分积累生长量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p芦苇—海三棱藨草=0.002,P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0.004)。说明地上部分累积生长量随着演替呈增长的趋势。根据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建区时各种植物的面积计算,估计崇明东滩三种植物地上生物量累积量海三棱藨草为3571.6t,互花米草为5473.72t,芦苇为13862.83t。 3.潮滩植被含氮量和氮容量的演替特征 海三棱藨草作为先锋物种,其地上、地下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单位含氮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