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真菌对设施黄瓜幼苗生长及抗枯萎病能力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ao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黄瓜枯萎病已成为限制其产量的主要障碍。本文结合黄瓜生产中的育苗和移苗环节,就丛枝菌根(AM)真菌培育壮苗、抗枯萎病的潜力及其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AM真菌防治枯萎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文中用到的AM真菌为:摩西球囊霉(Gl.mosseae),根内球囊霉(Gl.intraradice)和地表球囊霉(Gl.versiforme),分别简写为G.m,G.i和G.v。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f.sp.简写为F.o。 育苗环节接种Gm,成苗时,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1.42%和12.50%,根系的N和P含量分别提高了11.69%和114.28%;育苗时接种G.v,移苗后,AM真菌的促生效应在灭菌的连作土壤上可持续到植株现蕾期;育苗时接种F.o条件下,同时接种G.v可使植株的病情指数较单接种F.o处理降低37.5%。 病原菌密度为10~6枚/ml的条件下,外界P浓度为31mg/kg时,G.v可有效提高黄瓜幼苗对枯萎病的抗性;且植株体内PPO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其抗病能力的一个指标;而POD酶活性的变化只是植株受害后症状表现的一种反应。 AM真菌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1)对病原侵入更为敏感的菌根化植株可通过积累较高的生物量间接进行“损伤”补偿。对4周龄的黄瓜幼苗接种F.o(病原孢子密度为10~6枚/ml),接种2周后,育苗时接种G.v处理植株由病原导致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降低的相对值分别为单接种病原处理的1.54和1.64倍,但其生物量却为单接种病原处理的2倍。 (2)接种AM真菌可减轻病原对根系的伤害。对4周龄的黄瓜幼苗接种F.o(病原孢子密度为10~6枚/ml),接种F.o2周后,育苗时接种G.m和G.v可使根系丙二醛含量较相应单接种F.o处理分别降低32%和35%。同时,根细胞膜伤害率也显著低于对照。接种G.v处理叶片中N、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K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 (3)AM真菌可通过根系中较高含量的次生代谢物来抵御病原的滋生。对4周龄的黄瓜幼苗接种F.o(病原孢子密度为10~4枚/ml),到接种F.o后第9天时,对照发病率达15%,而接种G.v处理的根系生长始终正常,且在F.o的侵入初期和后期,菌根化幼苗根系中黄酮和总酚含量高于对照。 (4)接种AM真菌后根系的防御酶体系可被及早诱导,这对保护植株免受病原的进一步侵害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对4周龄的黄瓜幼苗接种F.o(病原孢子密度为10~4枚/ml),接种G.v处理的根内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PAL酶的诱导均比对照提前且酶活性高于对照。利用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亲和层析后接种G.v处理根系内的几丁质酶进行纯度检测,结果显示单一条带,其相对分子量约为51.3 KD;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经亲和层析后的几丁质酶可强烈抑制F.o菌丝的生长。 总之,设施黄瓜生产中,引入AM真菌以培育壮苗,并且菌根化植株可通过调节其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的机制来提高对枯萎病的抗性。
其他文献
成人英语培训课程的开展是成人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成人相关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强化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在成人英语教
<正>~~
本文通过对新入寒区的新兵采取加强户外锻炼、冷水洗脸和手脚的方法加速冷习服。结果表明上述锻炼方法可使战士的冷习服速度加快,对寒冷的适应性增强,说明较大体力负荷的锻炼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是构建
以金冠苹果为试材,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荧光染料示踪技术再现了同化物在苹果果实内的卸载路径。利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技术,对苹果果实中参与卸载的己糖载体蛋白和酸性
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们保健意识增强,艾灸作为绿色养生自然疗法备受关注。同时,对其现代相关研究也提出新的要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索体育游戏的人文教育的意义、显化潜课程的内容和感悟教化的方法。通过游戏的体验,拓展学生对生命的反思和感悟能力,拓展简单游戏所内含的
作为思想观念,"礼"和"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诸子就"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进行考察和分析,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礼"与"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存在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不力等现象,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