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不着”及相关句式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V不着”结构为研究对象。“V不着”结构是现在汉语口语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V不着”结构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在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前人虽然对动补结构做过许多研究,但是对“V不着”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首先根据语法功能对“着”进行了分类,再根据语义对“V不着”结构进行了分类,而后详细地分析了进入“V不着”结构的“V”的特点,指出了“V不着”结构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一些特点,同时分析了“V不着”结构与其他动补结构的异同,以及“V不着”与“V着”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本文除前言以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根据语法功能把“着”结构分成了两类“着1”和“着2”。而后又根据“着”的意义把“V不着”结构分成了四类:“睡不着”类、“找不着”类、“撞不着”类和“怨不着”类。并对各类进行了量的统计。   第二章分析了“V不着”结构中“V”的特征。当“V”为动词时,“V”具有[+动作性][-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后限结构和双限结构动词能进入“V不着”结构,不同的“V不着”结构中的动词在自主性与非自主性方面、语体风格和词义的实虚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差异。当“V”为形容词时,“V”是状态形容词而非性质形容词。   第三章是“V不着”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分析。首先描写了“V不着”的句法功能;然后从语义角度对“V不着”与“V不到”进行了对比;最后说明了“V不着”的语用价值。   第四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V着”与“V不着”的不对称:单双音节的不对称、使用频率的不对称和适用句类的不对称;然后分析了肯定结构和否定结构不对称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上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储安平受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初露锋芒,尤其是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为新月派领袖徐
在听力语言康复实践中,发现昕障儿童的听觉记忆能力与他们语言康复的成效密切联系。听觉记忆的行为主体是听障儿童,听觉记忆这一行为本身是心理活动,听觉记忆的行为客体主要是言
2016年11月5日,上海卡博特公司慈善爱心捐赠活动在上海博爱儿童康健园举行,卡博特亚太区总裁朱戟再次向博爱儿童康健园捐赠10万元人民币.来自卡博特公司的自愿者,不仅向康健
期刊
为探究马铃薯不同株系之间DNA甲基化变异情况,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来源于同一马铃薯品种的3个株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6对引物组合,3个株系(3-4、17-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决策能力方面,批判性思维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地理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需以培养具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为方向,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适应这个信息社会的能力
陈奂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诗毛氏传疏》(简称“《传疏》”)是乾嘉学派《诗经》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传疏》的训诂进行研究,对全面把握陈奂的学术成就、准确看待乾嘉学派的训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班化课堂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基本在30人左右,在教学时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陌生化”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意即使人感到惊奇、新颖和陌生。它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体系的的核心概念,由俄国文艺理论家、艺术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学位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专业视频凭借其现场感和接近性强等特征,给电视新闻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监控视频隐蔽记录新闻现场,执法记录仪权威记录新闻现场,手机拍摄视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