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疆库尔勒地区,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N、P、K配比施肥对当年及第二年紫花苜蓿产草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并在北疆取样测定四年生苜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产量:通过对种植当年的平均产量进行三元二次函数模拟,得到肥料效应模型,采用频率分析方法寻优,得到在苜蓿生产中,在和本试验类似土壤条件下种植苜蓿,施肥量投入应为N:42.4~55.0 kg/hm2;P2O5:118.5~173.5 kg/hm2;K2O:71.5~90.7 kg/hm2,在此施肥区间,可预报苜蓿干草产量为9 500~10 500 kg/hm2。施肥对苜蓿产量后效的影响:头年施氮肥对苜蓿产量的后效作用不明显;磷肥依然对第二年苜蓿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效明显,但施磷肥也不是越多越好;钾肥对第二年苜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后效。营养吸收:在本试验条件下,种植第一年每公顷苜蓿吸收N、P2O5、K2O分别为263.32 kg、52.60 kg和307.0 kg,三者比例为1:0.20:1.17;种植第二年吸收N、P2O5、K2O分别为585.44 kg、93.60 kg和839.28 kg,三者比例为1:0.16:1.43。苜蓿种植第一年每100 kg产草量氮元素吸收量为3.27 kg、磷元素吸收量为0.30 kg、钾元素吸收量为3.10 kg;第二年每100 kg产草量氮元素吸收量为2.86 kg、磷元素吸收量为0.23 kg、钾元素吸收量为3.44 kg。土壤肥力:南疆苜蓿地种植当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土壤碱解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速效磷含量施磷肥明显高于不施磷肥处理;土壤速效钾随层次的加深呈上升趋势,第一年后土壤耕层中速效钾含量下降速度较快;土壤可溶性盐第一年随着时间的增长,下降较快。种植苜蓿第二年,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并非简单的降低或提高,土壤有机质第二年积累效果明显,超过播前水平;土壤碱解氮在第二年生长期变化幅度较大,但逐渐趋于平稳;在第二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种植当年的施肥量还有很大的关系,但到第二年后期降低幅度较大;速效钾第二年较第一年后期有上升趋势,在第二年生长期间变化平稳;0~20cm土层施全肥区脱盐率达82.3%,不施肥区达75.6%;pH在第二年前期变化不明显,到后期与前期相比下降了0.4~0.8。种植苜蓿第四年,北疆研究结果显示施肥对苜蓿地土壤有机质的保持有一定的作用;在耕层碱解氮随苜蓿茬次的变化而略有增加;速效磷含量均是表层含量最高,土壤磷素含量的高低主要受磷素收支状况的影响,全磷含量在茬次间变化不大;苜蓿对土壤速效钾并不是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而是苜蓿生长到一定年限后,处于生长旺期的苜蓿吸收带走的速效钾较多,会使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下降较快,但施肥有助于维持苜蓿地土壤全钾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