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川滇地区位于多板块汇聚的区域,深大断裂发育,属于南北地震带的南段,是中国大陆强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记录了大陆碰撞和俯冲的远场效应,是青藏高原东部挤出的关键地区。其独特的地学特征受到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尽管这些工作对该地区的动力学过程和深部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分析,但是,青藏高原地壳物质东流的通道及其规模和方向并不清楚,地震活动的诱发机制并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6014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滇地区位于多板块汇聚的区域,深大断裂发育,属于南北地震带的南段,是中国大陆强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记录了大陆碰撞和俯冲的远场效应,是青藏高原东部挤出的关键地区。其独特的地学特征受到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尽管这些工作对该地区的动力学过程和深部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分析,但是,青藏高原地壳物质东流的通道及其规模和方向并不清楚,地震活动的诱发机制并不明晰。为此,我们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在该地区开展了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本研究收集了研究区8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1年的连续波形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对原始数据的一系列处理和互相关计算,得到3916条经验格林函数,经人工挑选出1883条不同周期的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采用0.5°×0.5°格点,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9-40s周期的瑞雷波群速度分布,并对群速度进行了反演,获得了川滇地区0-60 km深度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不同地学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明显,龙门山断裂带是松潘-甘孜地体与四川盆地地壳S波速度结构突变的分界线,红河断裂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短周期群速度与四川盆地内沉积层厚度的变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四川盆地地壳的速度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研究区的中下地壳存在的低速异常,从西向东穿过川滇菱形块体到达扬子块体,其两侧的四川盆地和华夏板块的中下地壳均为高速结构,这暗示该低速异常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向挤出的熔融或部分熔融物质有关,并受到两侧高速结构的控制。另一方面,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且分布在高、低速构造的边界及邻近区域,可能与青藏高原的东向挤出有关。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和西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拉张应力的共同作用,在其周缘发育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断裂带。作为在华北新生代和现代构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动块体,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块体深部结构研究一直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在该地区观测获得的高质量地震数据,对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区域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
随着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GPS、In Sar和GRACE等观测手段能够监测到明显的地震变形。通过研究地震变形特征,不仅可以分析地幔黏滞性构造,还可以用于评估断裂带上应变积累和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可以分析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因此,发展基于真实地球模型的震后应变和地球内部变形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球对称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震变形计算中同时考虑了地球自重、可压缩性
基于位错理论,采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利用反演技术研究地震的断层破裂模型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断层破裂模型是研究震后余滑时空变化、震后粘弹性松弛变形的重要基础,对于揭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理以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周缘的三次盲断层地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和2017年米林Ms6.9地震)为研究对象,将现代空间大地测量与地面传
我们从台阵反投影基本原理出发,对目前的反投影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种多台阵反投影新方法——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我们根据反投影本质上是对地震波进行相干叠加的事实,引入光学中的瑞利准则和信息论中的空间采样定理,从理论上定量的分析了地震台阵的分辨能力和信号空间采样的最高有效频率。我们利用中国国家台网构建大孔径、高密度的圆形台阵,详细测试了台阵的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特点。我们发现广义台阵响
地磁场作为地球的固有物理特性,隐含着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中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地磁场中包含的地磁总场、地磁分量、磁倾角、磁偏角和地磁梯度等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地球深部乃至地球内核中因压力、温度、物质运动等变化所体现的物理过程,也是航空、航天、航海等方面天然的坐标系。因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生活领域,对地磁场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探测的进行,海洋地磁场的重要
地震电离层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响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被不断地报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被认为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比较有前景且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卫星,实现了在卫星高度上的电离层原位测量,开展了大量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地震的复杂特性,电离层的高动态变化,观测
上地幔尤其是地幔过渡带和岩石圈速度结构的研究对探测地幔温度、化学组分、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破坏等相关动力学问题意义重大。华南块体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两个微陆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碰撞拼合而成,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最佳场所。而青藏高原则是研究陆一陆碰撞的野外实验室,自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吸收了至少1700km的南北向缩短量,其隆升机制和变形过程是重
地震震源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断层几何形态的复杂性、断层面上滑动分布的复杂性、地震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断层错动方式的复杂性,等等。根据矩张量描述的位移表示定理,地震震源的复杂性可以用震源体内部的离散点源的矩张量分布描述,而每个点源的矩张量也可以有彼此独立的震源时间函数。然而,有限的观测数据并不允许本研究同时反演这样一个震源的所有参数。因此,有限断层反演受限于一个或几个平面断层上滑动量和滑
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土层地震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已有的研究未能实现对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近似定量控制,因此无法定量考察地震动特性参数对结构/土层响应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地震动特性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结合场地条件、结构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地震动非平稳参数,本文首先构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随机地震动模型描述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然后,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构建了能够匹配多目标的地
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是地震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话题。从1940年加利福尼亚州出色地记录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强震动以来,相关工作陆续开展。根据实际观测和震害调查,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圆弧形凹陷与圆弧形沉积盆地,选取破坏性较强的SH波为入射波。目前,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一般在频域内给出,且适用的频带较窄,不能获取可靠的瞬态反应解析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推导了圆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