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非平稳特性近似定量控制及工程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土层地震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已有的研究未能实现对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近似定量控制,因此无法定量考察地震动特性参数对结构/土层响应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地震动特性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结合场地条件、结构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地震动非平稳参数,本文首先构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随机地震动模型描述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然后,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构建了能够匹配多目标的地震动拟合方法,实现对地震动特性的近似定量控制。论文在完成了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其工程应用进行了研究,其一,通过近似定量控制基岩地震动特性,讨论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其二,通过改进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方法,建立了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参数与不同特性单自由度结构响应参数之间的近似定量关系替代模型(surrogate model),并基于该模型获得了结构最大响应的地震动输入参数取值组合。这些研究将为工程实践中基于结构特性合理设置地震动特性参数和取值、人工合成或挑选地震加速度时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基于能量一致等效强度包线函数的随机地震动模型。该模型能够采用强度包线和主频率模型将地震动强度和频率非平稳特性分开描述,且物理意义明确、参数简洁,适合工程应用。论文完成了对模型参数的统计分析,给出了非平稳参数的取值范围和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强度非平稳参数之间和两个频率非平稳参数之间相关性较强,强度非平稳参数与频率非平稳参数之间相关性较弱。(2)基于本文提出的表征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时-频包线函数,建立了能够匹配多目标的人工地震动模拟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时域叠加脉冲响应函数,逐周期控制点调整反应谱,能够满足对多个目标的控制,包括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峰值位移,以及强度和频率非平稳特性等。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近似定量控制。(3)通过近似定量控制基岩地震动特性,分析了基岩地震动输入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基岩地震动主频率变化显著时,不考虑频率非平稳存在低估地表地震反应的风险。(2)地震动频率时变特征对土层地表反应谱高频部分的影响与地震动高频成分集中的时间及土层性质相关;当基岩地震动高频成分集中在强震段时,采用仅考虑强度非平稳的拟合方法可在较硬场地得到相对保守的结果。(3)地震动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对反应谱放大系数的影响与场地类型和反应谱周期有关。当基岩峰值较大时,对较硬场地5Hz左右的频率成分影响更大,但对三、四类场地条件,则对1Hz左右的土层反应影响更大。(4)在拟合基岩地震动时,特别是输入地震动的峰值较大时,应结合结构自振周期、场地条件、工程需要等因素,考虑基岩地震动输入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采用全非平稳方法进行人工地震动模拟。(4)将DOE方法引入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研究,建立了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参数与不同特性单自由度结构响应参数之间的近似定量关系替代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对表征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适合的分组,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完成了参数的实验设计。本文采用的分组均匀设计不仅使组内参数间互不相关,充分体现了设计空间的均匀分散性,而且使参数组合最大程度充满了真实地震动特性的参数空间,避免了模拟实验参数组合与真实记录不符合的情况。(2)基于结构特性,选择了结构响应强度参数中两类离散性较小并对非平稳特性参数相关性较强的参数,作为模型响应强度指标,即结构响应峰值强度参数和均方根强度8)。每类指标均有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三种。应用中应根据每种指标与非平稳特性参数的敏感性具体选择。(3)引入替代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工地震动强度和频率非平稳特性参数与不同自振周期结构弹性(弹塑性)响应之间的近似定量关系替代模型。该模型可以近似地反映不同非平稳特性参数对不同特征结构响应的影响。通过该模型,可以基于结构特性选择合理的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参数,方便工程应用。(4)从本文建立的替代模型可以发现,非平稳参数的线性效应对结构响应起主要影响,而非平稳参数的平方项和参数间的交互作用是否显著与结构特性和响应强度参数选择有关。(5)采用均匀设计实验方法,使用本文的地震动时-频包线模型,建立非平稳特性参数和结构响应参数替代模型时,每组参数模拟一条地震动和模拟7条互不相关地震动可以得到几乎相同的替代模型,进一步减少了模拟实验的次数。若对复杂结构进行分析,可大幅节约实验成本。(6)基于非平稳特性参数与结构响应参数近似定量关系的替代模型,可获得对应于最大结构响应的非平稳参数取值组合来考虑地震动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对于不同特性的结构,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趋势不同;且调幅真实地震动和人工合成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场地条件、结构特性及地震动类型(合成人工地震动或挑选真实记录)挑选合理的地震动非平稳参数。
其他文献
地震波是少数能够穿透整个地球的信号之一,是研究地球结构最有效的工具。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强,但时空分布的局限性和地震数目的有限性导致了研究分辨率和精度的不足,限制了其在局部性地壳结构探测中的应用。而高性能的人工震源可以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能提供精确的发震时刻和位置,在高精度地壳结构探测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利用人工震源在安徽长江段、云南宾川和江西景德镇朱溪矿区陆续开展了密集台阵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是指以地震体波到时作为观测数据,反演地下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的一种反演技术方法。基于弱各向异性介质的假定,通过在走时反演方程中引入各向异性参数,可以同时进行介质的速度扰动和各向异性属性的联合反演。对三维介质的各向异性分析有利于对区域结构构造演化、深部物质变形、动力模式等动力学问题的进一步解释。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体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的理论发展、技术实现、数值模拟等。讨论了将
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和西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拉张应力的共同作用,在其周缘发育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断裂带。作为在华北新生代和现代构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动块体,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块体深部结构研究一直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在该地区观测获得的高质量地震数据,对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区域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
随着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GPS、In Sar和GRACE等观测手段能够监测到明显的地震变形。通过研究地震变形特征,不仅可以分析地幔黏滞性构造,还可以用于评估断裂带上应变积累和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可以分析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因此,发展基于真实地球模型的震后应变和地球内部变形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球对称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震变形计算中同时考虑了地球自重、可压缩性
基于位错理论,采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利用反演技术研究地震的断层破裂模型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断层破裂模型是研究震后余滑时空变化、震后粘弹性松弛变形的重要基础,对于揭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理以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周缘的三次盲断层地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和2017年米林Ms6.9地震)为研究对象,将现代空间大地测量与地面传
我们从台阵反投影基本原理出发,对目前的反投影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种多台阵反投影新方法——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我们根据反投影本质上是对地震波进行相干叠加的事实,引入光学中的瑞利准则和信息论中的空间采样定理,从理论上定量的分析了地震台阵的分辨能力和信号空间采样的最高有效频率。我们利用中国国家台网构建大孔径、高密度的圆形台阵,详细测试了台阵的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特点。我们发现广义台阵响
地磁场作为地球的固有物理特性,隐含着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中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地磁场中包含的地磁总场、地磁分量、磁倾角、磁偏角和地磁梯度等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地球深部乃至地球内核中因压力、温度、物质运动等变化所体现的物理过程,也是航空、航天、航海等方面天然的坐标系。因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生活领域,对地磁场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探测的进行,海洋地磁场的重要
地震电离层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响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被不断地报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被认为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比较有前景且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卫星,实现了在卫星高度上的电离层原位测量,开展了大量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地震的复杂特性,电离层的高动态变化,观测
上地幔尤其是地幔过渡带和岩石圈速度结构的研究对探测地幔温度、化学组分、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破坏等相关动力学问题意义重大。华南块体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两个微陆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碰撞拼合而成,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最佳场所。而青藏高原则是研究陆一陆碰撞的野外实验室,自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吸收了至少1700km的南北向缩短量,其隆升机制和变形过程是重
地震震源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断层几何形态的复杂性、断层面上滑动分布的复杂性、地震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断层错动方式的复杂性,等等。根据矩张量描述的位移表示定理,地震震源的复杂性可以用震源体内部的离散点源的矩张量分布描述,而每个点源的矩张量也可以有彼此独立的震源时间函数。然而,有限的观测数据并不允许本研究同时反演这样一个震源的所有参数。因此,有限断层反演受限于一个或几个平面断层上滑动量和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