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塑造品格的关键阶段,同样也是学习者为进入高等学校获得进行进一步深造的准备阶段。因此,学习者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个人,甚至祖国的未来。虽然中小学教育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却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我国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无论在投入体制还是监管过程中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反观英国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却比较完善,英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合理的中小学教育投入关系密切。究其原因,发现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法案,不断改革投入监管体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监管体制,这为英国中小学的经费投入提供了根本保障。英国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巩固与完善阶段。在不同阶段英国的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充分体现了政府价值取向的变化。英国中小学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学校专门拨款;学校标准拨款;第六级学院拨款;学校资本支出拨款;直接学校拨款、特色学校和自由学校拨款;学校发展拨款和中小学生补助金等。这些拨款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免费午餐、不利地区和学校的资助等方面,这不仅保证了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来源也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1997年,布莱尔政府执政以后更强调通过监管促进教育投入的公平,致力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英国政府在教育投入原则上主要有:充足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目的性原则。在投入机构和步骤方面,投入机构主要由国会、教育部和地方当局组成。其主要包括六个步骤:中央政府设定英格兰教育经费总量;中央政府划分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经费;中央政府确定学习与技能委员会拨款、地方当局的拨款和其他具体拨款水平;中央政府确定学校预算水平;从学校预算中扣除用于主要服务的资金;分配独立学校预算和直接付款。英国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核心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投入监管体制,自1979年撒切尔政府执政以来英国政府不断对教育投入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在监管方面的负责机构主要有教育标准局,但同时也有其他机构,如国会、教育部、国家审计局、地方当局、学校论坛等。在教育投入的过程中,投入和监管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缺一不可,二者的密切协作是提高教育投入和使用效率的关键。由于英国政府对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视,以及对投入监管体制的不断改进,英国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经费投入监管体制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投入的效率,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成效包括:中小学学生成绩稳中有升;贫富学生的成绩差距逐渐缩小;新建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校免费午餐的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质量逐步提升。除了取得这些成效外,英国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还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拥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中央政府承担中小学绝大部分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注重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程强调权责分明;重视通过目的性拨款提高不利地区学校和学生的教育水平;教育经费投入过程拥有完善的监管制度。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投入总量进一步增加。但教育投入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探索并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是我国今后教育改革需要攻坚克难的一个主要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我国与英国的国情存在差异,但英国将近200年的教育投入和改革经验对完善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投入,尤其是义务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对英国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研究,提出以下对完善我国中小学投入的建议:坚持依法治教,完善中小学教育投入的法制建设;制定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机制;规范中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程;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教育预算管理体制,严格监管经费投入过程;调整三级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中小学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