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控制是个体最重要的执行功能之一,指的是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降低或避免自动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Muraven&Baumeister,2000)。自我控制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可能在工作与学习中取得成就,且心身疾病和情绪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也较低(Gailliot&Baumeister,2007a)。然而,Baumeister提出的自我控制强度模型认为,人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当自我控制资源被损耗后个体将缺乏必要的心理资源去从事其他受控的、资源需求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损耗(ego-depletion)会使个体难以抑制其自利倾向,进而倾向于从事不道德行为,或者降低个体的亲社会倾向(Kouehaki&Smith,2014)。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缓冲个体的自我损耗并恢复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本研究基于自我确认理论,探讨了道德确认能否缓冲自我损耗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共开展了四项研究。 研究一和研究二从自我确认的时间定向性出发,探讨了基于回忆和基于想象的道德确认对自我损耗的缓冲效应。其中,研究一探讨了基于回忆的道德确认能否缓冲自我损耗。结果发现,在高自我损耗条件下,与回忆中性事件相比,回忆曾经做过的道德事件有助于自控资源的恢复。研究二则探讨了基于想象的道德确认能否缓冲自我损耗。研究要求被试想象未来半年内自己很大可能会做的道德事件,结果发现,与想象未来的中性事件相比,想象未来的道德事件有助于缓冲自我损耗。研究三从道德确认的指向性出发,探讨基于他人的道德确认能否缓冲自我损耗。结果发现,无论是基于他人的道德确认还是基于自我的道德确认均可以有效缓冲自我损耗。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四探讨了真实情境下的道德确认能否缓冲自我损耗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个体从事助人行为之后其自控资源可以得到有效恢复,且道德确认对自我损耗的缓冲效应是以道德自我关注为中介的,从而揭示了道德确认缓冲自我损耗的作用机制。 综合以上四项研究,本研究认为,道德确认使得个体的道德自我关注被激活,进而有效地缓解自我损耗,并使自控资源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此外,还进一步讨论了本研究的价值、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