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在奥运会和全运会比赛中,田径是影响一个国家金牌榜的重要项目,虽然中国运动员在田径上获过冠军,但是在每届奥运会田径金牌榜上的比例微乎其微,田径竞技运动的发展引起体育专家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举国体制”这种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体育的发展,培养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着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影响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吉林省曾经为我国输送过大批的优秀田径运动员,也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重要训练基地,如今在全国运动会前八名名单上很少见吉林省选手,这说明吉林省的田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不足。本人查阅田径后备人才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得知,我国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研究很多,从区域性田径方面的研究较多,分散比较广,主要集中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科学选材、训练科学化、成材率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必然会影响到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寻找影响吉林省后备人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对吉林省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是三级训练体制,一线运动员较少,二、三运动员相对较多。(2)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的注册人员呈现不稳定状态,2005年注册人数最多,2006年有明显下降,2007年继续下降,2008年又有所提高;田径后备人才的地方性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和延边等地区,辽源市、通化市和白山市次之。(3)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效益,总体来看,男子优于女子,径赛优于田赛。(4)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次数基本能够保证,运动员的主要问题是“学训矛盾”。(5)吉林省教练以中青年为多,高学历的教练员很少,尤其是业余体校,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开展不利。(6)吉林省选材和训练科学化水平较低,训练中教练员不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比较多。(7)吉林省竞赛制度还是以获得优秀成绩为目的,导致赛练结合不紧密。(8)吉林省教练员的上岗方式大部分采用竞聘方式,使教练员队伍充满活力,但是运动员管理上,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不容乐观。(9)吉林省训练场地基本上能够满足训练需要,训练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