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研究维汉学生称赞回应中的语用迁移现象来验证Giao的“语用与话语标记假说” (2002)。对称赞回应中的语用迁移现象做过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很多,但即使在这有限的学者之中,也存在着争议。一些学者声称当来自一种文化的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他们母语中关于称赞回应的语言与社会规则干扰着目的语称赞回应行为的习得。但其他一些学者却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称赞回应的习得过程中,语用迁移并不起作用。Giao的“语用与话语标记假说”认为当母语中的称赞回应行为倾向于采取拒绝策略(标记性弱),目的语文化倾向于采取接受的称赞回应策略时,语用迁移更有可能发生。而当母语中的称赞回应行为倾向于采取接受策略(标记性强),目的语文化倾向于采取拒绝的称赞回应策略时,语用迁移不太有可能发生。 Giao的理论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他的观察建立在有限的研究资料上,他本人没有做任何调查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同时,引用的研究都是关于英语和其他语言的称赞回应比较(汉语,日语,韩语)。还没有人对维汉的称赞回应言语行为作过这方面的比较。在语际语用学学科中,这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对其他语料的调查来证实Giao的理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篇论文打算通过分析维汉的称赞回应言语行为来证明他的假说是否可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维汉学生所作的一些访谈,本文作者发现维吾尔族人倾向于接受称赞而汉族人倾向于拒绝称赞。但这还只是比较初步的观点,还需要系统调查数据的支持。因此,本文打算证实两个预设以及两个假说。 预设1:汉族人倾向于采取拒绝的称赞回应策略。 预设2:维吾尔族文化倾向于采取接受的称赞回应策略。 假设1:学习维语的汉族学生会把母语中的称赞回应拒绝策略迁移到维语中。 假设2: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不会把他们母语中的称赞回应接受策略迁移到汉语中。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来证实预设1和预设1。通过访谈来证实假设1和假设2。数据分析显示,Giao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维吾尔文化和汉族文化。研究结果如下: (1) 汉族学生的本族语数据中,38.80%的称赞语回应策略属于接受策略范畴,61.20%的回应策略属于拒绝策略范畴。这表明汉文化倾向于采取拒绝的称赞语回应策略。(2)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维吾尔族学生的本族语数据中,70.98%的称赞语回应策略属于接受策略范畴,29.02%的回应策略属于拒绝策略范畴。这表明维吾尔文化倾向于采取接受的称赞语回应策略。(3)汉族学生的目的语数据中,汉族学生没有采用目的语维吾尔语的接受称赞语策 略,而是和汉语本族语数据一样,拒绝了大部分受到的称赞,因此,学习维语的 汉族学生倾向于把母语中的称赞回应拒绝策略迁移到维语中。(4)维吾尔学生的目的语数据中,维吾尔学生采用目的语汉语的拒绝称赞语策略,拒 绝了大部分受到的称赞。当维吾尔学生用本族语回应称赞时,他们倾向于采取接 受策略,但当他们用目的语汉语进行称赞回应时,他们拒绝了大部分受到的称赞, 这表明,学习汉语的维吾尔学生倾向于不把母语中的称赞回应接受策略迁移到汉 语中。 当Gia。提出他的理论时,他所依据的倾向于采取接受策略的文化只有一个一美国英语文化。他把所有倾向于采取拒绝策略的文化都拿来和美国英语文化比较,并由此得出他的“语用与话语标记假说”(2002)。为了调查Giao的理论是否适用于那些不属于美国英语文化但在称赞语回应言语行为中同样倾向于采取接受策略的文化,作者选取了维吾尔文化来和倾向于采取拒绝回应策略的汉族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本族语和目的语的称赞语回应策略,作者发现Giao的理论也适用于维吾尔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称赞语回应策略。因此Giao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