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超声波对苹果汁中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NCC337796生长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酸菌发酵果汁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功能性成分,具有调节人体胃肠道、提高免疫力和防衰老等作用,是重要的果蔬深加工产品发展方向。但是在工业化乳酸菌发酵果汁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质量不稳定,微生物生长缓慢,代谢机制不清楚等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低频超声波可以促进发酵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探究低频超声波对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生长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低频超声波在果蔬发酵领域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低频超声波对植物乳杆菌发酵果汁生长代谢的影响,以得到促进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和代谢的适宜超声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手段展开研究,以揭示低频超声波影响植物乳杆菌生长代谢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分析了苹果汁和草莓汁在乳酸菌L.plantarum BNCC337796发酵过程中,低频超声波对菌落数、糖、有机酸、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相比于草莓汁,L.plantarum BNCC337796在苹果汁中生长得更好。超声促进了苹果汁和草莓汁中L.plantarum BNCC337796的生长,苹果汁发酵至第32 h时,58.3 W/L超声处理的苹果汁中植物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高0.15 LogCFU/mL(p<0.05)。在苹果汁发酵中,超声对糖、有机酸和酚类物质等代谢的影响更显著。2、以超声处理的生长时期(延滞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功率密度(58.3 W/L和93.6 W/L)为变量展开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分析超声处理对苹果汁乳酸菌发酵过程中生长、基本代谢、活性成分转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延滞期超声和对数期超声均显著提高了苹果汁中活菌数。延滞期58.3 W/L和对数期93.6 W/L超声促进效果更突出,在超声刚结束时分别使活菌数增加了 0.43和0.31 LogCFU/mL。超声提高了乳酸的含量。在超声处理刚结束时,延滞期58.3 W/L和对数期93.6 W/L超声的苹果汁中乳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21.8%和16.6%。超声对菌体生长和乳酸合成的促进作用随着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而消失,说明超声处理主要提高苹果汁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及乳酸合成速率。超声处理还增强了苹果酸的代谢,并且对其它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延滞期超声和对数期超声在发酵过程中均提高咖啡酸和儿茶素的含量,降低绿原酸、原花青素B2和没食子酸的含量。超声处理可改善发酵苹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对数期93.6 W/L超声苹果汁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在发酵至32.5 h分别比未超声苹果汁高17%和8.1%。对数期超声增强了植物乳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93.6W/L超声作用效果更明显。稳定期超声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对植物乳杆菌发酵苹果汁过程中菌体生长、相关代谢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选择延滞期58.3 W/L和对数期93.6 W/L超声作为后续研究超声影响机制试验的参数。3、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超声处理条件下与正常培养条件下(作为对照)植物乳杆菌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延滞期58.3 W/L超声促进了植物乳杆菌的糖酵解,抑制了色氨酸和精氨酸的合成,促进能量的合成并且减少其消耗,使更多的能量用于植物乳杆菌生长代谢;对数期93.6 W/L超声处理下,叶酸合成增强可促进植物乳杆菌增殖;磷酸戊糖途径表达上调为细胞增殖提供更多的能量和原料;核糖体蛋白基因表达下调意味着核糖体生成,进而所需能量减少;合成脂肪酸相关基因下调,可能改变了细胞膜中脂肪酸组成,提高了植物乳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延滞期58.3 W/L超声处理下,padA(羟基肉桂酸类酚酸脱羧酶)的转录抑制因子padR表达上调,对数期93.6 W/L超声处理下padA基因下调,说明两个时期超声处理均抑制了羟基肉桂酸类酚酸的脱羧反应。对数期超声处理下,单宁酶tanL和与没食子酸脱羧酶活性有关的UbiD基因表达上调可促进植物乳杆菌将单宁转化生成没食子酸,并且进一步将没食子酸转化为焦棓酸。除此之外,编码酯酶的lp2953表达上调促进绿原酸等具有酯键的酚类物质水解,释放出更多香豆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小分子酚酸。4、利用iTRAQ技术,分析超声处理下和正常培养条件下(作为对照)植物乳杆菌的差异表达蛋白。延滞期58.3 W/L超声处理下28种蛋白上调,37种蛋白下调。对数期93.6W/L超声处理下有149种蛋白质上调,175种蛋白质下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延滞期超声处理下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为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而对数期超声下显著富集代谢通路有核糖体、嘌呤和嘧啶代谢、同源重组、氧化磷酸化和RNA降解。与转录学结果类似,对数期超声处理下多个核糖体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抑制了核糖体蛋白合成。嘌呤和嘧啶代谢中,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nrdE)、DNA的聚合酶Ⅲ(polC)表达上调,DNA导向的RNA聚合酶亚基(rpoZ)表达下调可增强DNA合成,同源重组和氧化磷酸化可为DNA的正确复制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菊花(Chrys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是菊科菊属多年生的宿根草本花卉。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中四君子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上对人类有很大的奉献,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植物病毒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病原,传播感染率仅次于真菌,病毒的传播与扩散无法从种植源头得到控制,病毒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也会在植物体内积累,导致菊花种性退化、
学位
香蕉(Musa acuminata)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水果,富含丰富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香蕉枯萎病是目前严重制约香蕉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该病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Foc)侵染引起,包含四个生理小种,其中4号生理小种危害性最大。香蕉枯萎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轮作与套种及综合防控。但是这些防治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香
学位
西蓝花(BrassicaoleraceaL.var.Italica)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变种,富含蛋白质、硫代葡萄糖苷、异硫氰酸酯、酚类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不仅具有很强的肿瘤预防作用,还能降低人体胆固醇和脂质水平,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耐药性等,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消费者喜爱。超声波作为一种能提高干燥效率和干制品品质的新型技术已应用于果蔬脱水,探究超声干燥对西蓝花干燥进程、理化性质和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病原,其危害严重制约全球养猪业发展。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存在碱基突变和重组现象,我国存在多种不同的基因亚型流行毒株,包括高致病性PRRSV(简称HP-PRRSV)、类 NADC30 PRRSV(简称 NL-PRRSV)和传统 PRRSV(简称 C-PRRSV)等。病毒感染和发病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目前,PRRSV检测方法较多
学位
伏马毒素是一类由镰刀菌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产生的水溶性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伏马毒素能引起猪肺水肿和马脑白质软化症等疾病,人类的食管癌和神经管缺陷也与其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畜健康。近年来关于生物法控制粮食和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伏马毒素B1(FB1)的制备和FB1降解菌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伏马毒素的制备、分离与纯化:在灭菌大米中接种高产毒镰刀菌,制备毒
学位
葡萄的株型可分为两性株、雄株和雌株,雌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花器官上,栽培品种绝大多数为两性花,野生品种多为雌雄异株。其中两性花品种不需要栽植授粉树,其产量受花期气候条件影响较少,和单性花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栽培生产中。雌能花品种具有单性结实的特点,并且可省去人工去雄的过程,简化育种程序,是一种珍贵的无核育种材料。而雄花品种不能坐果结实,只能作为授粉树。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展开葡萄花性
学位
校外培训是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教育需求的产物,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长的时期内,校外培训机构生存与否、如何生存,都是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并未过多干预,由此造成该行业野蛮生长,扩张速度之快出人意料。同时,过度市场化,营利性突出,教育性缺失,导致校外培训行业乱象丛生。2018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整顿,目前政府保持着限制办学的政策倾向。研究校外培训机构的生存状况,
学位
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L.var italica)属十字花科芸苔属甘蓝种,是一种营养价值与保健价值极高的蔬菜,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预防疾病和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果蔬中的活性物质被摄取后,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机体利用并发挥其功能。超声处理可以调控果蔬中活性物质的生物利用度,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西兰花为原料,构建体外消化和细胞模型,首先研究超声处
学位
从21世纪开始,我国施行新课程改革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教改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学生该学什么”、“如何学”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深度学习”教学项目能为教师提供深刻思考的机会和解决难题的方法。研究和构建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型是值得教师不断揣摩的方向,这不仅能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更能为学生
学位
呋喃、吡咯、噻吩类化合物是最基础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多取代呋喃、吡咯酮、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合成药物中,具有较好的杀虫、除草、抑菌、抗病毒、抗HIV、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此外,呋喃、吡咯酮、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染料、香料以及新型高分子光电材料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故而关于多取代呋喃、吡咯酮、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一直是广大化学科研工作者最热衷的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