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近年发展速度的迅速提升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取得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和产生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如基础设施管理难度大、人口快速增长、社会问题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等。智慧城市正是在此背景下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的更新完善等突破性进展应运而生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被认为是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目前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途径,甚至是城市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为了推进城市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各国都已经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其作为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中国各城市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下也纷纷推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目前中国共有智慧城市建设试点193个。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入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立志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智慧城市“样版”,重点放在交通、市民服务、旅游和基础网络覆盖等方面。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管理、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以合肥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首先,进行了智慧城市内涵和建设内容的理论研究。智慧城市内涵包括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智慧城市的概念尚未明确,笔者选择发改委等八部委对智慧城市界定的概念。智慧城市具有协同运作、知识创新、智能服务及和谐发展的特征。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从要素支撑、层次结构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分析。支撑要素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库平台和核心技术;层级结构包括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可分为智慧管理服务、智慧网络、智慧生活和智慧产业。其次,对智慧城市建设动因和一般路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智慧城市的建设动因可以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分析。必要性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上,重要性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上。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路径研究主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建设模式、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动力机制包括需求驱动、信息驱动、技术驱动,其中也包含了各个要素驱动中的创新环节。建设模式可以根据建设重点,建设主体的作用分别划分成“重点建设型”和“综合建设型”,“政府主导型”、“市场导向型"和“混合建设型”。管理模式是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及相互作用的机制。再次,突出了创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驱动作用,具体从智慧城市建设中创新的内涵、动因和要素及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内涵包含了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动因分析中包括了创新对于城市建设的作用研究,以及“创新型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协同关系研究。创新包括主体创新、模式创新和建设要素创新。创新的作用机制包括“单独驱动”和“融合驱动"两种驱动机制。最后,以合肥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第一,分析合肥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包括建设基础,建设重点及阶段性成果,同时对于合肥和国内的智慧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原因包括基础相对较弱,建设时间相对较晚等。第二,分析了合肥建设智慧城市的模式和原因,发现合肥采取了“重点建设型”和“政府主导型”的建设模式。第三,基于与其他智慧城市的比较综合评价了合肥城市创新的综合能力,同时分析了合肥建设智慧城市中的创新现状,发现合肥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少。最后,根据建设现状、创新现状以及相对应的比较分析及原因探求提出了合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包括“基于要素支撑角度,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基于建设重点角度,集中力量建设交通和网络”和“基于建设驱动角度,选择依赖创新驱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