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铜容器是先秦至两汉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秦汉以来,青铜容器的地位已远不如夏商周时期重要,青铜容器的类别与组合不断变化,各个区域对青铜容器的接纳与使用并不平衡。本文以青铜容器不同使用功能作为基本的分类依据,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两汉时期司隶地区,构建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年代序列及区域特征,并根据器物组合与分布情况探讨两汉时期不同阶段青铜容器使用人群的社会身份构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容器是先秦至两汉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秦汉以来,青铜容器的地位已远不如夏商周时期重要,青铜容器的类别与组合不断变化,各个区域对青铜容器的接纳与使用并不平衡。本文以青铜容器不同使用功能作为基本的分类依据,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两汉时期司隶地区,构建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年代序列及区域特征,并根据器物组合与分布情况探讨两汉时期不同阶段青铜容器使用人群的社会身份构成及变化过程。首先,对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进行介绍,梳理以往研究简史及相关文献材料,指出此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对本文所选取司隶地区的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对两汉时期司隶地区青铜容器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采取合理的分类标准,并进行年代学研究。为解决铜器本身所具有的使用时间长、变化速率慢等特征,本文在完成对铜器的类型学研究后,通过设立铜器组并与墓葬共出陶器、铜钱进行比对,确定各组青铜容器的流行时间。经过分析,两汉时期司隶地区青铜容器的演变历程可分为六期,结合标准器断代,判断第一期为西汉初期,第二期为文帝、景帝时期,第三期为武帝前期,第四期为武帝后期至西汉晚期,第五期为新莽时期,第六期为东汉时期。再次,建立在分期基础上,根据器物分布情况绘制司隶七郡各个时期出土青铜容器的分布图,以此为依据明确各类青铜容器两汉时期流行区域的分布状况。统计后可知:鼎、钫、壶等传统礼制容器多分布于京兆尹、弘农郡等区域,而洗、盆等日用生活容器则集中于洛阳一带。司隶地区所包含的三辅、三河地区存在两种不同的青铜容器使用传统。此外,两种器用传统的流行时间亦不相同,三辅地区所流行的铜“礼器”至西汉末期已趋于衰退,而三河地区的日用生活铜器则在两汉时期长期延续。与以往汉代铜器风格由“礼器”被日用生活铜器取代的认识不同,司隶地区内两种器用传统有着各自独立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且二者在两汉时期并行发展。最后,通过运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不同的铜器使用传统映射出其背后使用人群的的社会身份差异。三辅地区流行的鼎、壶、钫等传统礼器延续了先秦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及组合形式,即社会上层中“汉制”对“周制”的承袭;至于三河地区铜盆、铜洗等容器的大量出土则与下层民众注重实用而产生的生活气息关系密切。结合相关文献,两汉时期不同阶段司隶地区内两种器用传统的时空分布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中贵族传统逐渐衰退,而新兴富商豪族不断涌现的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汉语热持续升温,当前的汉语教师队伍逐渐扩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下文简称“志愿者”)也逐渐成为汉语推广的主要力量。为了将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快速培养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下文简称“汉办”)在志愿者赴任前开设了专业且系统的岗前培训。作为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岗前培训通过多门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训练,是否实现了能力迅速提升、技巧逐渐熟练、心
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及“三农”政策推动下所形成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辽南滨河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现状问题,改善发展面貌,创造发展机遇。为了探索辽南滨河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实现辽南滨河地区资源条件的有效转化利用,提升辽南滨河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适应性,本文特对辽南滨河地区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论文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实地调查、跨学科交叉研究
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教学法是西班牙籍教师Blaine Ray首创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外语教学法。它在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基础上,借鉴了Stephen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上提出的Input Hypothesis,即输入假说,旨在
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在人工时效初期通常表现为显著的快速硬化,这与其快速析出的共格第二相对位错产生的阻碍作用有关。人工时效前的自然时效会促进原子团簇的形成,为随后人工时效时第二相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形核点和可自由扩散的溶质原子,进而影响人工时效时析出相的演变及力学性能,但在这方面有关Al-Cu合金的研究报导较少。因此,本文选择Al-4.0wt.%Cu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内耗谱测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横梁作为动车组的主要承载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吊挂车下设备以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在加工、制造、安装、疲劳载荷以及复杂服役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役横梁结构的局部区域往往会出现裂纹损伤,严重威胁到动车组的行车安全。因此,研究横梁系统的疲劳损伤过程对提高动车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牵引变压器和牵引变流器横梁吊挂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因素特别是装配间隙对横梁吊挂系统疲劳损伤过程的影响,探讨
机器人不再局限于结构化环境下完成传统工业生产,而是逐渐从封闭作业空间中解放出来,进入非结构化环境,与人共融并协同作业。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高刚度关节具有出色的精准定位和抗干扰能力,但缺乏缓冲和吸能储能功能,若直接用于非结构化环境的协作作业,容易与周围的物体及人接触碰撞,造成机器人本体可能被强烈冲击所破坏,甚至对周围人员造成致命伤害。为了解决非结构环境下的人机协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将机器人关节变得柔顺是
目的:从肿瘤大小、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积分、体力状况评分(KPS)、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面观察阳和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为阳和汤治疗晚期肺腺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56例中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吉非替尼口服,治疗组服用方法同对照组,在其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阳和汤。经过2个周期的实验,观察两组在肿瘤大小、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候积分、KPS、不良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工程机械与建筑用钢的需求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高强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工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行的大环境下对钢铁材料有了新的要求。综合各方面的考量,微合金化已经成为高强钢的必然趋势。其中微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采用Nb、V、Ti微合金化可获得具有高性能的低合金高强钢,这些钢可在相对低的成本上达到良好的综合性能,广泛用于船舶桥梁、压力容器、石油套管等领域
近些年来,传染病仍旧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传统传染病的持续流行以及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因此,对传染病传播机理的研究十分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建立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传染病,人类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并解决其带来的危害。而对传染病模型的吸引域的研究因其在预测以及防治传染病方面的重要意义成为了近年来传染病动力学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减压器是通过高压气体经减压器一级进气口管嘴进入减压器内腔,活门在给定进口压力、弹簧的合力、补偿面积在气体作用下产生的补偿力、胶圈摩擦力及出口压力共同作用下使活门开启一定高度,高压气体经过活门与壳体内孔尖边形成的狭窄的环形面积通道时节流降压,同时部分气体经反馈孔进入低压腔,调节输出压力精度。随着入口压力降低出口压力也随之下降,力的平衡被打破,作用在活门杆反馈面积上的向下的力(即使活门关闭的力)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