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e,2e+ion)谱仪的研制与相关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电子波函数或称轨道是原子分子物理学和量子化学中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重要概念,轨道的能量和空间分布决定了分子体系众多化学和物理特性。基于两体碰撞近似下快电子碰撞电离的(e,2e)电子动量谱学,能够同时测量分子轨道的能量和动量空间的电子密度分布,是一种研究物质电子结构的有力工具。然而,电子动量谱学在应用到分子体系时受到了气相样品分子随机取向的限制,分子结构信息会因为分子取向的球平均而丢失掉。本论文以实现分子框架下的电子动量谱学测量为目标,研制了一台能够符合测量电子碰撞电离过程中两个出射电子和解离离子的谱仪,即(e,2e+ion)谱仪,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该谱仪将纵向离子动量成像技术与全角度双环型(e,2e)谱仪结合,在测量两体(e,2e)反应出射的两个电子的动量矢量的同时,符合测量同一事例中剩余离子解离产生的碎片离子的动量。如果剩余离子所处电子态是快速解离的排斥态,解离瞬间分子将来不及转动,靶分子的取向就可以用碎片离子的动量方向近似,这样根据测量到的三个带电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信息就能够推导出分子框架下分子轨道的电子动量分布。本论文工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者独立研制了一台采用光电阴极电子枪的离子动量成像谱仪,并利用该谱仪开展了电子碰撞诱导的若干分子的解离动力学研究。这部分工作为(e,2e+ion)谱仪的研制以及分子框架下电子动量谱学研究的开展进行了前期探索。第二部分,作者与实验室其他同学合作,结合全角度电子动量谱仪和离子动量成像谱仪,设计了一台全新的纵向(e,2e+ion)谱仪,克服了(e,2e+ion)事例三重符合等技术难题,利用CH3I分子进行了分子框架下的电子动量谱学测量的验证性实验,得到了初步的实验结果。本论文共分为7章,内容分别为:第1章回顾分子轨道成像实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电子动量谱学的原理、仪器发展历史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发展分子框架下的电子动量谱学的必要性、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研制一台纵向(e,2e+ion)谱仪的思路。第2章到第3章为论文的第一部分:第2章介绍独立研制的离子动量成像谱仪的工作原理和谱仪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案,详细描述离子动量成像谱仪各部分的调试过程以及谱仪的校准和性能测试。第3章介绍利用离子动量成像技术开展的分子电离解离动力学研究。在C2H22+两体解离动力学研究,我们用1 keV的脉冲电子束碰撞C2H2分子束,在测量得到的飞行时间关联图中观察到了脱质子通道(C2H22+→4 H++C2H+)和氢气生成通道(C2H22+→4 H2++C2+),而另外两个两体解离通道(C2H22+→ CH++CH+和C2H22+→C++CH2+)的事例则在关联图中混合在一起,作者发展了一种通用的新方法解开了这两个通道,并获得这4个通道的KER(Kinetic Energy Release)分布和精确的相对分支比;在电子碰撞诱导的HCOOH2+和(HCOOOH)22+的解离动力学研究中,通过飞行时间关联分析,借助上述的新方法,我们识别并区分出了4个HCOOH2+两体解离通道和1个甲酸二聚体(HCOOH)22+的两体解离通道,获得了这些通道的KER和相对分支比;此外,利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反应谱仪平台开展了 5.7 keV/u Xe15+的电子俘获碰撞诱导的N2Oq+(q=2,3)的两体解离动力学研究。通过对散射炮弹和碎片离子对进行三重符合测量,并分析离子对的飞行时间关联图,我们识别出12个两体解离反应通道,并计算出了这些通道的KER分布和相对分支比。使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Complete Active Space Self-Consistent Field)计算了 N203+离子沿N-N和N-O键方向的势能曲线。通过比较KER谱和相关势能曲线的计算结果,我们阐明了N2O2+和N2O3+的两体解离机制。第4章到第6章为论文的第二部分:第4章介绍纵向(e,2e+ion)谱仪的工作原理与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案,重点介绍谱仪的分子束与真空系统、探测器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以及供电系统等的设计方案。第5章介绍纵向(e,2e+ion)谱仪的调试,详细介绍了谱仪中电子动量谱仪系统和离子动量成像系统的调试过程以及性能测试。第6章介绍利用新研制的纵向(e,2e+ion)谱仪开展的碘甲烷分子的分子框架下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碘甲烷分子的le轨道电子动量方向主要垂直分子轴的方向。第7章梳理博士工作期间的研究工作,总结工作中的收获,针对各部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对后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在过去,除了 D”层外,地球的下地幔被认为是均一的,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地震学通过高分辨率的层析成像技术和对不同散射波的分析等方法,对下地幔的三维波速结构得到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整个下地幔存在广泛的不同尺度的不均一性,其中有大小为几公里尺度的小尺度地震散射体和尺寸达到上千公里的大低速省(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LLSVPs)。对于小尺度地震散射体,很多
典型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部的低水含量使其粘滞度远高于下部的软流圈,这是克拉通能够在漫长地质过程中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而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部的丢失被认为与岩石圈地幔底部的水化有关。华北克拉通是“被破坏的克拉通”的典型例子,其东部块体是遭受破坏程度最高的区域。前人对其水含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块体边缘的义县、乌兰哈达、莱阳和费县等地,结果显示这些地区原始熔体的水含量范围为2.2-4.3 wt
温度监测在产品质量、能源节约、国民经济发展、生物医学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对温度的控制与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响应迅速、温度探测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基于稀土离子荧光特性的测温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温,克服传统温度探测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具有动态范围宽、响应快、热惰性小以及灵敏度高等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涉及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基于稀土离子荧光强度和荧光强度比
动态无线充电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补充电能,研究动态无线电能传输对电池充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接收端DCDC变换器展开研究,主要原因:其一,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输入、输出电压波动大,从系统综合考虑需要DCDC实现升降压,为了减小输出对电池的影响,需要采用恒流充电,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减小充电功率、电流波动;其二,为了节约电能,需要提高接收端DCDC变换器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电力大数据迎来不少高光时刻。抗疫复工、污染防治、人口普查……日趋多元的应用场景和产品,推动电力大数据在应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电力大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价值密度高、实时准确性强的鲜明特点,这决定了其具有多重价值。如何将大数据真正地用起来,切实解决发展难点?数据管理是关键。
期刊
电离层和热层是空间天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地球上空60-1000km的大气区域。磁暴期间,有大量来自太阳风与磁层的能量注入。这些能量以粒子沉降和焦耳加热的形式进入到极区高层大气,导致全球热层大气成分、密度、温度以及环流产生剧烈扰动,电离层参量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受暴时电离层-热层相互耦合作用的影响,磁暴期间电离层和热层呈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磁暴及其电离层天气效应一直是空间物理和电离层
碰撞造山带混合岩、麻粒岩和花岗岩记录了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后发生的分异作用。为研究大陆俯冲带地壳部分熔融以及相关岩石中矿物的成因机制,本学位论文选取了经历过多期次部分熔融的湖北大别造山带混合岩和西藏冈底斯造山带中的花岗岩和伟晶岩,通过原位微区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对混合岩-花岗岩-伟晶岩中的不同矿物进行了多方位分析,确定不同矿物的成因机制,识别岩石中多期次部分熔融的P-T-t条件,以及熔体演化过
本文用Hirota双线性方法和达布变换方法研究Kadomtsev-Petviashvili I(KPI)方程和(2+1)维复值的修正Korteweg-de Vries((2+1)维cmKdV)方程的解,得到如下结果:第二章,用双线性方法和复化方法在KPI方程的孤子解的基础上得到高阶呼吸子解。我们分析了一阶呼吸子解的周期、极值和轨迹。进一步,研究了通过长波极限使高阶呼吸子解完全退化成高阶lump解的
自旋电子学研究自旋极化电子在材料中的注入、输运、探测及控制,以实现高速、低能耗的电子器件。与传统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和超精细相互作用较弱。对于半导体聚合物,这些材料还具有柔性、可实现低成本的器件制作等优点,因而有望成为自旋极化传输的理想候选材料。十多年来有机自旋电子学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但也正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例如有机自旋阀器件性能在室温下仍很低,其自旋极化的注入和传
本论文讲述了我们搭建41K-6Li超冷原子平台的全过程以及围绕该系统进行的若干实验研究。论文一开始,我们首先介绍了超冷原子领域几项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原子的冷却与囚禁、Feshbach共振以及玻色/费米原子的性质等,使大家对超冷原子调控建立初步的认知。接着,我们为大家展示了 41K-6Li超冷原子平台的设计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和主要实验结果。激光冷却方面,我们在常规MOT之外,还发展了 UV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