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跑台,功率自行车,纵跳三种运动形式至疲劳,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研究人体在疲劳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肌电图变化、足底压力、步态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尤其在足底压力方面,对足底各区域压强峰值、达峰值压强时间及冲量,足内、外翻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了解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及其足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疲劳对足底压力产生的影响,为科学指导锻炼、降低运动损伤可能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跑台,功率自行车,纵跳台上,对12名受试者进行不同运动形式至疲劳实验,在疲劳过程中记录并保存相关数据,疲劳后即刻穿上选择好的鞋垫和运动鞋,受试者在跑台上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行走速度,收集10s的数据资料,记录并保存数据;同步采集有左侧下肢肌: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GM)、腓肠肌外侧头(GL)的sEMG信号。研究结果:(1)三种疲劳状态下TA,GM,GL的iEMG值与疲劳前所得iEMG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种疲劳状态下TA,GM,GL的iEMG值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三种疲劳状态下的TA,GM,GL的MF值与疲劳前所得的MF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三种疲劳状态下TA,GM,GL的MF值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跑台、功率车、纵跳疲劳后左右足的足跟着地阶段、足支持阶段与疲劳前走左右足的足跟之地阶段、足支持阶段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种疲劳状态下,足跟着地阶段明显变短而足支持阶段明显延长。(3)压强峰值:纵跳疲劳后,左足的T2-T5,M1,M2,M3,HM,HL和右足的M1,M2,M3,HM,HL各区域的压强峰值与跑台、功率车疲劳后的区域压强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压强峰值出现时间:三种疲劳状态下,左右足的T2-T5,M1,M2,M3,Mf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出现时间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冲量:三种疲劳状态下,左右足的T2-T5,M2,M3,M4,HL各区域的冲量值两两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研究结论:(1)跑台、功率车、纵跳运动至疲劳后,下肢肌的iEMG的值比正常步态的iEMG值均有上升,上升的幅度不一样,且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2)跑台、功率车、纵跳运动至疲劳后,下肢肌的MF的值比正常步态的MF值均有下降,下降的幅度不一样,且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3)三种疲劳后,对步态分期各阶段有一定的影响,足跟着地阶段明显变短而足支持阶段明显延长,与正常走比较有一定的差异性。(4)三种疲劳状态下,对足底的压强峰值,压强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冲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并有一定的差异性,说明不同形式的疲劳,对足的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