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的不断全球化和本土化促使其由单数形式的“标准英语”转变为复数形式的“世界英语”。不同的语言约定和文化传统不断地被移植到世界各类英语变体之中,中国英语便是其中的一员,它承载着特定的中国语言文化特点。“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槼从翻译角度明确提出的,旨在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它一方面以规范标准英语为核心,另一方面传载着特定的中国社会文化,是标准英语语言规则与中国文化的产物,具有其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中国英语是区别于中式英语的一种特色英语变体,是英语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体现。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分别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的内在深层原因及合理性,指出中国英语的存在符合世界英语变体的分类理论和“三个同轴圈”理论,并且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明确表达我们的文化身份认同。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式和语篇四个层面的语言特征,以论证中国英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实践上,本研究通过与英语专业的教学相结合,对100名英语专业学生做相关问卷调查,以期对当前的英语教学提供启示。调查结果利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的得出以下结论:(1)日常英语交际的需要和对语言文化的兴趣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两大主要动机。(2)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输入严重不足,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3)作为专业学生,他们对中国英语变体呈现出一种较为包容的态度,但对与此相关的语言变体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还需进一步提高。(4)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运用中国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社会文化事物的能力亟需提高。基于以上研究分析,作者指出:一方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兼顾目的语与本族语的双重文化输入,倡导英语变体对特定文化的适应和创新。保持语言输入的内容和学习者本人的“亲密度”,以减小他们的语言学习焦虑并满足英语学习者输出承载中国文化的英语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不再把传统标准英语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唯一指标。作者试探性的提出中国英语的教学模式,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中国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并利用中国英语的相关知识不断促进学生翻译技巧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专业学生语言文化创造力的培养。全文主体部分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文献综述,对世界英语和中国英语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第二章利用相关语言变体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证实了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三章阐述了中国英语四个方面的语言特征并论证其可接受性。第四章呈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英语学习调查和数据分析。第五章是鉴于以上研究对中国英语教学提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