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稠杂环类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离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重金属离子环境污染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危害。近年来,由于荧光探针在金属离子检测分析中的优异性能受到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苯并噁唑衍生物因分子平面性好,结合位点多,且在多种溶剂中发出特征荧光等优势,是开发离子检测荧光探针的潜在平台。因此,利用苯并噁唑基团的特点作为荧光载体设计合成性能更佳的新型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为此,本文通过Vilsmerier-Haack甲酰化和Knoevenagel缩合等反应机理设计并合成出了三种中间体和六种苯并噁唑类有机小分子环境功能材料,对其中两种具有显著离子探针响应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出三种中间体双苯并噁唑甲烷(X1)、4-甲酰基三苯胺(X2)、菲并咪唑苯甲醛(X3)和六种基于双苯并噁唑甲烷结构单元的乙烯类衍生物(T1-T6)。通过FT-IR、~1H NMR、13C NMR及LC-M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CV、TG/DTA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电化学及热稳定等性能,考察了溶剂极性和取代基效应对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的影响,并用Gaussin 09对T1-T6进行了DFT计算。光物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T1-T6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和分子共轭性增强,紫外最大吸收峰和荧光最大发射峰会出现蓝移或红移现象,且强度也会随溶剂极性的变化而改变。其中化合物T1(Φ=0.41,τ=16.57ns)和T6(Φ=0.40,τ=3.44ns)具备较好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1-T6同时具有良好的电子亲和能,有利于相邻层的电荷注入。TG-DTA测试结果表明:T1-T6热分解温度均在250℃以上,热稳定性能突出。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T1-T6在激发状态下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ICT),这极有利于电子与空穴的注入及传输,且采用Gaussin软件模拟的光学带隙计算结果与循环伏安结果相吻合。(2)双苯并噁唑-三苯胺荧光探针(T1)是一种具有D-π-A结构和ICT效应的Fe3+荧光探针。通过溶剂、含水量和p H对光谱性能的影响测试确定荧光探针T1测试的最佳条件为DMF/H2O(V:V=1:1,10 m M,p H=7.0)。考察了T1对Na+,Mg2+,Al3+,K+,Ca2+,Cr3+,Mn2+,Fe3+,Co2+,Ni2+,Cu2+,Zn2+,Ag+,Cd2+,Hg2+,Pb2+等金属离子的荧光检测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结果表明T1对Fe3+具有优异的荧光猝灭选择性和高抗干扰性。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滴定实验确定了探针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 n M和13 n M。通过Job曲线得到T1对Fe3+的检测机理为二者之间形成了化学计量比为1:1的络合物。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计算出探针T1与Fe3+之间的络合常数为2.14×10~5M-1。通过核磁滴定实验和质谱测试确证了探针T1与Fe3+的络合机理,并通过DFT理论计算进行了佐证,结果表明T1中的双苯并噁唑甲烷的N、O杂原子与铁离子发生配位作用,形成较为稳定的六元环结构,破坏了D-π-A体系,抑制了ICT作用,导致了荧光猝灭。通过p H和时间对荧光发射光谱性能的影响测试确定了探针T1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性。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EDTA的加入使T1-Fe3+探针具有循环使用的可能。最后,我们成功将探针T1应用于实际水样检测,检测回收率令人满意。(3)双苯并噁唑-邻羟基萘甲醛荧光探针(T6)是一种具有分子内氢键并基于螯合增强荧光猝灭(chelation–enhanced fluorescence quenching,CHEQ)机制的对Cu2+和F-离子可实现双功能双通道检测的荧光探针。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方法研究了T6在DMSO-HEPES(10 m M,V:V=4:1,p H=7.0)缓冲体系中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T6对Cu2+和F-具有显著的比色/荧光猝灭识别,可以实现双通道识别。考察了T6与铜离子和氟离子在干扰离子存在下的抗干扰检出能力,结果表明T6具有高抗干扰性;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滴定得到T6对铜离子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48×10-8 mol/L和1.63×10-8 mol/L,对氟离子的最低检测限为3.26×10-7mol/L和6.24×10-8 mol/L。通过p H和时间对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性能影响测试确定了探针T6的p H稳定性较好且响应迅速。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计算出探针T6与Cu2+之间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两种通道的络合常数分别为2.09×10~4M-1和2.12×10~4M-1;通过Job曲线得到了与Cu2+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为1:1。通过红外谱图分析和质谱测试确证了探针T6与Cu2+的络合机理,并通过DFT理论计算进行了佐证,结果表明T6中的双苯并噁唑甲烷的N原子和萘环上的羟基与铜离子发生配位作用,羟基去质子化,破坏了原有体系,抑制了ICT/ESIPT,在CHEQ的作用下导致了荧光猝灭。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EDTA后,T6-Cu2+的荧光强度恢复,表明探针T6具有可逆性及循环使用性。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NENs的低代谢率、病灶隐匿以及复杂的临床症状,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限制。已知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过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因此以SSTR机制为现象原理,靶向该受体的PET探针能够有效的将NEN病灶SSTR分布及表达状态可视化,利于准确诊
银杏在中国种植广泛,其果实(白果)每年产量高达6万吨,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加工方法使其不受季节限制;克服白果仍主要做为菜肴食用的局限性,开发出广为接受的商业产品。就此,本论文重点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干燥白果及复水白果的影响,优化最佳干燥工艺参数,并尝试干燥前预处理的应用。为白果的长期贮藏和商业化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1、首先采用冷冻干燥、红外干燥、热风干燥
目前,我国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严重影响到作物安全以及周边人群的健康,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固定土壤中PAHs的修复材料。有机黏土是黏土矿物通过表面活性剂等有机试剂改性的,对污染物具有良好吸附效果的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中。前期实验室研究表明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蒙脱土(TMSP-SMF)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
苏州市某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段进水中含有大量的苯胺与锑,出水水质中COD与氨氮的含量较多,水厂改造前的出水水质常常会超过印染出水排放标准,发现前端深度处理程度不够,苯胺与锑对COD和氨氮去除抑制较高,因此需要对水厂工业废水段进行改造。工业废水段改造后,对COD和氨氮去除抑制进行研究,发现出水水质明显改善,出水水质达标排放。(1)苯胺与锑对活性污泥法去除印染废水COD和氨氮的抑制特性:研究不同浓度苯胺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抗生素、药品、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兴有机污染物已经能够在自然水体环境中检测到。萘普生(NPX)作为非甾体抗炎药之一已经在饮用水中被检测出来,而目前常规的污染物处理手段难以将其去除,因此研究更加安全、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本研究将使用合成的三价铜为基础,首次基于Cu(Ⅲ)的条件下考察在不同情况下下对于NPX的处理效果以及研究在此降解中产物的急性生物毒性,为研究降解有机
CFD目前已经在多个工程领域得到成熟应用,成为解决各种流体流动问题的可靠技术手段。随着CFD的完善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水处理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其中包括了水处理原理及相关设备的探讨,本文以高密度沉淀池沉淀区为研究对象,通过CFD-DEM耦合模拟絮体、污泥颗粒的捕捉研究颗粒物之间的相互捕捉关系,从而提出更加优化的方案,进而优化反应器,提高固液分离效果。本论文首先采用了离散单元法模拟研究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复杂的免疫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学界普遍认为,在肝脏微血管中高度表达的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在AIH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利用C6orf120基因敲除大鼠实验模型阐述C6orf120基因对NKT细胞的影响及其在AIH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空气污染物。由于排放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减少VOCs排放在环境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开发了多种用于VOCs去除的技术,其中催化氧化由于对VOCs的催化氧化效率高,特别是可以将VOCs转化为无害的CO2和H2O,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为了获得优异的催化性能,近年来已经制造了各种设计良好的分级催化剂。由于其氧化还原特性,氧化
鸡肺表面活性蛋白A(chicken Surfactant Protein A,cSP-A)是鸡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亲水性糖蛋白,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原微生物功能。天然cSP-A蛋白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但从鸡肺灌洗液中提取制备cSP-A蛋白的过程繁琐,不仅产量低而且成本昂贵。一般的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cSP-A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本文通过连接异亮氨酸拉链结构在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