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my_we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日认识史在过去往往被纳入政治史的框架,重在突出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认识的不断提高,强调的常是提高的过程与结果;而对于提高的原因,即影响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因素,或多或少有所忽略。事实上,没有这些背后因素的推动,人们的对日认识何来前进。因而本文拟从政治、媒体与民间三个层面,考察1871—1915年间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探讨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日的认识与观感,并试图揭示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具有哪些特点。本文除在导论中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以启发研究动机外,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为一宏观背景的交代,以为下文的展开作一铺垫。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政治、媒体、民间三个层面展开专题研究,以探讨不同因素对人们对日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为结语,通过整体分析,来总结影响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因素,及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特点。第一章日本在中国的存在。本章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指出随着近代中日航运、铁路与电信的发展,使得中日两国已成为世界交通信息网络的一部分,中日的“空间”距离在近代有了缩短的趋向,但近代中日的文化关联却因日本的脱亚入欧,而愈行愈远。另一方面,概述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后,日本在华存在的种种表现,不仅有政治存在、经济存在还包括文化存在,这些存在构成了近代日本在华的一个网络体系。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正在这一时空背景中展开,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铺垫。第二章政治导向下的日本观。从政治层面而言,1871-1915年间中国对于日本既存在联日、防日的不同方针,又在甲午战后逐渐确立了学习日本的倾向。至于对日究竟是联还是防,既是中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作出的不同判断,也是日本政府不断发挥其影响的结果。但这一决策的过程,决不仅是中日双方的互动较量,还常常羼杂有俄国甚或其他国家势力的身影。至于中国政府采取学习日本的策略,则是基于对日本维新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乏日本的主动“迎合”,维新派的积极推动,正是多方参与,才促使学习日本成为了清末一重要的决策。而在这三种不同的对日政策中,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日本或为同盟者,或为敌对者,或成为了学习的对象。第三章媒体视角中的日本形象。本章主要通过两个个案的分析,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了媒体对日本的报道。前一个案是考察《申报》与《点石斋画报》对于甲午战争报道的差异,指出尽管两家媒体都属于申报馆,新闻来源也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但因针对读者对象的不同,从而《申报》的报道更为真实,《点石斋画报》则存在着一定的想象。后一个案则是比较《申报》与《盛京时报》对于二辰丸事件不同的报道,强调正是两家媒体创办背景的不同,使得前者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解读二辰丸事件,后者则成为了日本利益的代表。通过上述两个个案的分析,揭示因为读者对象的不同,媒体创办背景的差异以及媒体本身的政治倾向,都影响到了其所报道的日本内容,而读者在选择阅读哪家媒体的同时,其实也就是选择了接受哪家媒体对于日本的塑造。第四章民间的“日本”观感。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现中国民间对于日本的认识。首先留日学生因为在日本的亲身体验,一方面看到了日本的文明进步,主张学习日本,另一方面又深受日本的种种刺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有所提防,师日、仇日并存。其次随着中国教科书对日本知识的记载,“日本”也进入了中国的课堂。但当中国教科书如实记叙日本侵华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日本却横加指责,斥为排日,从而引发了民国初年中日教科书交涉事件。教科书也成为了反映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最后,在近代中日冲突中,民众的表现各有不同。这一方面是受到观念的制约,随着国家观念的增强,民众介入中日交涉的力度才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则与事件关涉民众利益的程度有关,越是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中日冲突,越能激发民众的参与。但从总体趋向看,民众的对日认识在这些中日冲突中日益得到提高。结语。通过此前三章的论述,可以发现影响中国人近代日本认识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这在相当程度上确定了中国人不同时段对日认识与态度的基调。而日本政府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更使得中国人对日认识必然走向敌对。二是媒体的舆论导向。由于近代大多数中国人的对日认识主要来自媒体。因而传播日本信息、提供共同阅读体验的公共传媒对中国人对日认识影响巨大。三是个体层次的日本体验。尽管此种体验往往比较零碎、肤浅,但却因为是个体亲历的,所以更加直观,更加感性,从而影响了不同个体对于日本态度的选择。因而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实质是政府、媒体与个体共谋影响的一个结果。就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特点来看:一方面因为近代中日两国都处于一急剧变动的状态中,使得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也不断的随之发生改变,因而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又由于群体、地域的差异,加上日本本身面相的复杂,使得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既不相一致,又多种观感并存,从而呈现多元性的特点。凡此相对同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而言,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无论深度、广度都不如日本,所以又表现出中日认识的不对称。
其他文献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以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目标,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孔子教育施行
"村改居"是政府指导的社会变迁,是城市化潮流中推进的结构性社会工程,引发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作者关注在东莞"村改居"过程中的生活方式转型问题,分析了近年来东莞社会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无明确诱因出现胸痛、胸闷、心慌1d。突然晕厥10min就诊。体检:生命体征正常,颈静脉未见怒张,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听诊呼
目前,我国小微金融服务市场非常活跃。小微金融的服务需求主要来自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农户,供应商有正规机构和非正规组织。近年来,我国小微金融市场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网络全
1996年8月,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在地质遗迹保护的分组讨论会上,由法国的马丁尼教授和希腊的佐罗斯教授首次提出“地质公园”这一概念。地质公园指的是“有明确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场以电子科技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这场革命使西方社会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社会进入了消费社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癌灶骨转移的效果。方法选取磐石市医院2012-09—2014-08收治的69例癌灶骨转移患者的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放疗组和联合组,放疗组31例患者
<正>纵膈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但是临床表现复杂,解剖关系多变,诊断和外科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我院自1985年3月-2009年10月共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19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我国的检察改革是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而且暗合了世界法律演进的潮流。在世界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法律的许多固有观念正在被改变。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被司法改革的浪
综述了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古代陶器成分分析、年代测定、制作工艺、产地判断、形态分析方面的应用以及甘肃新石器与青铜时代陶器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