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Christopher Caudwell),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撰写了大量著作,探讨了许多与文学相关的问题,其中对“情感”的探讨十分突出。他用“情感态度”(affective attitudes/emotional attitude)一词来概括蕴含在文学艺术中的感情、情绪、欲望、理想等因素。这一观念推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传统美学的发展,丰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预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情感态度”包含了两个维度:一是无意识的,二是社会意识的。两个维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在文学艺术中,无意识的“情感态度”潜藏在底层,社会意识的“情感态度”在表层。但“情感态度”是动态变化的,社会意识的“情感态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新的时期逐渐变为无意识的“情感态度”,并融入新的实践中形成具有当时社会意识的“情感态度”。同时,个体与集体的“情感态度”都具有无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层面,个体的情感态度强调文学创作中的个性与独特性,集体的情感态度注重文学艺术对时代精神、社会意识的表达。因此,考德威尔认为文学艺术不仅要具有个性,更要凸显所处阶级与时代的集体的、时代的意志。他强调以“情感态度”为核心的艺术所发挥的职能——一是审美的职能,二是社会职能。简言之,“情感态度”也具有审美与社会功能。考德威尔的“情感态度”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借鉴并融合了精神分析、功能主义以及新批评理论。他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荣格(Jung)的无意识理论应用到“情感态度”的分析中,得出文学艺术中“情感态度”具有无意识的成分的结论。同时在普列汉诺夫(Plekhanov)与布哈林(Bukharin)所代表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充分借鉴了二者关于情感与社会心理的观念,并将理查兹(I.A.Richards)对语言的情感功能以及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到文学批评中,充分凸显出“情感态度”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考德威尔将精神分析、功能主义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并以此对“情感态度”的内涵以及以“集体情感与幻象”为核心的艺术的社会功用进行了阐释,对经济决定论进行了反思。基于此,考德威尔预示了后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考德威尔通过对经济决定论的反思和对“情感态度”的强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回归。因此,考德威尔居于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向西方马克思主义转换的重要节点,并以其极具创造性的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占据着重要地位。